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ID:6574268

大小:5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1-18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_第1页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_第2页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_第3页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_第4页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一)教学重点第一节重点讲授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重要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把握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必须把唯物史观的确立的意义与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做首要的分析和论证,并以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出发点。第二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中劳动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的根源;第三节通过讲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把握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问题上要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理

2、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二)教学难点第一节通过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内涵与划分的标准的讲授,重点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从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展开分析。第二节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结中起决定作用。第三节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把握上,最后的逻辑归结为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前面我们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这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如果在历史观上

3、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就只能叫半截唯物论。因此,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着重要意义。在自然观上,一般的自然科学家都能坚持自发的唯物论立场,因为他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必须承认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研究对象的规律也是客观存在;既不是虚构的,又是可以认识的。但在历史观上,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唯心论。可以这么说,在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上,马克思之前都有或朴素的或机械的唯物主义的看法,但在历史观上,都是清一色的唯心史观。我们先看看伟大的科学家和渺小的哲学家的牛顿,在自然科学上,牛顿是

4、作出了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但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影响了他的进一步的科学发现,他晚年用了整整二十年去注释《约翰启示录》,在历史观上做了宗教神学的俘虏。包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日本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板田昌一,在自然观上基本能用唯物辨证的观点看问题,但在历史观上,也有唯心史观的色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是,有不少人在青年时期都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但到了晚年往往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连“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也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小人,似乎在晚年都难逃天

5、命论的束缚。究其根源,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动力系统,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人的历史主动精神。人们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时,总是从历史事件开始的,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只有个别历史人物的意志痕迹,不见人民群众的作用;我们探讨某一事物为什么发生,一般只找到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找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比如对我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很多人都归结为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没有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上去探讨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结果出现了许多回忆录都在大谈自己如何在文革中与四人帮作斗争,如果

6、真的只是毛泽东错信了四人帮,就那么几个人竟可以横行数十年?其实,大跃进与文革都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如果看不到这点,就是唯心史观。也许有同学会说,并非马克思才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我国古代的孟子就说过“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唐太宗李世民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不是都很重视民的作用吗?其实不然,无论孟子还是李世民,都把民当作统治的对象,而不是国家的主人,更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虽然他们的看法有进步性,但仍然是唯心史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能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彻

7、底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科学统一的角度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唯心史观划清理论界限。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社会的本质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在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这个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结构,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与社会意识相对立的社会存在,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社会存在是有了人类社会才有这个概念的,社会存在离开人类社会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我们

8、必须明确,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现象,社会物质关系,是第一性的东西,但又不等同物质范畴,社会存在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的意识结构,即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意识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是第二性的社会现象。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