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544636
大小:127.50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01-17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
2、调三个部分。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要元音,韵尾指收音。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从这八种情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第一,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第二,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第三,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第二节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古代直行书写,反切
3、的两个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4、。”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还有一种叫“读若”或“读如”;《说文解字》用得比较多,玉部:“珣,读若宣。”山部:“宋,居也,…,读若送。”对於这种注音方法,南北朝的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曾批评说:“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字音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類,益使人疑。”直音法:汉代开始,有了直音法,就是用
5、一个同音字给某字注音。如《汉书·高帝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准音拙。”又“单父人吕公善沛令”.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条件:要有同音字。直音法使用了很长时间.现代的辞书(如旧《辞源》,《辞海》等)还沿用这种方法。局根性:1,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有同音字。清人陈澧《切韵考》批评:“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2,方言读音。反切:产生时代: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叔然是
6、汉末人孙炎的字。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张守节《史记正义》等人都以为“反切”是孙炎创造的。事实:在孙炎之前就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比孙炎早几十年的王肃著《周易音》就使用了十多条反切。应劭《汉书注》中也用了反切注音,如《汉书,地理志》下“辽东郡沓氏”,“沓”读“长答反”。根据这些材料可以推断,约在东汉後期(公元2世纪)反切就出现了。历史背景:1、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经:印度古代梵文。梵文是拼音文字,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就要懂得梵文;另外,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也从印度来了一批高僧,他们为了宣传佛教,就要
7、学习汉语。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声明:梵文sabda-vidya的意译。佛教中的“五明”之一,即关于语音文字语法的学问。声明随着佛典传入中国,对汉语音韵学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启发和推动的作用。因明悉昙:梵文siddham的音译,是一种供童蒙学习语言的练音表。梵文有33个辅音,14个元音(如果算上“太空点儿”和“涅盘点儿”,就是16个元音)。悉昙则是把梵文元音依次同辅音相拼,每拼一周为一章,所以悉昙又称悉昙章。一般全书18章。悉昙伴随佛教一起传入中
8、国,对等韵学的产生起到了启发和推动作用。2、有人认为,反切是中国固有的,不是受外来的影响产生的;早就有诸如“不可为叵”、“之乎为诸”的说法。“不可为叵”之类只是一种合音,完全出於自然,而反切是自觉地运用拼音原理,对汉字的读音有了科学认识和分析。反切比起譬况、读若、直音,科学得多。反切的应用是汉语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早期不用“切”,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後,将“反、翻”改为“切”。意义都是“反覆切摩”。清代李汝珍《李氏音鉴》:“反者,覆也,切者,摩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