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韵学通论》

浅谈《音韵学通论》

ID:22059898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6

浅谈《音韵学通论》_第1页
浅谈《音韵学通论》_第2页
浅谈《音韵学通论》_第3页
浅谈《音韵学通论》_第4页
浅谈《音韵学通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音韵学通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音韵学通论》【】《音韵学通论》是胡安顺先生著,有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汉语音韵学的教材。该书历时十年之久写成,内容系统、详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受到时代以及认识的局限性,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本文欲对《音韵学通论》的优点以及不足以及方法论作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音韵学通论》;优点;不足;方法论  自古至今,研究音韵学的学者不计其数,对于音韵学方面的著作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很多的学者往往是关注于某一方面进行论述,这难免会有失音韵学的系统性。而《音韵学通论》则是以中古音为主,上推古音、下衍今音,将整个音韵学的知识

2、用历时的轴线串联起来,并用相当丰富的材料和充足的论据来介绍各时期音韵学的重要知识、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一部较为出彩的音韵学教材。  一、《音韵学通论》优点  音韵学历来被看作一门艰深的学问,其艰涩难懂的知识往往令现代的学者望而止步。胡安顺历时十年之久,完成的《音韵学通论》系统全面的介绍了音韵学的知识,并且将艰涩难懂的知识具体化、明晰化。该书有非常多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1、内容详略得当,系统深入  在编排体例上,全书共分为正论四编、附论四篇。正编系统的介绍了传统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概况并对重点的问

3、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例如第一编全面介绍了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作用以及用音韵学的知识来分析古代汉语的声韵。第二编探求中古音的方法运用了传统音韵学上的反切联系法,并对中古声类、韵类的研究状况做了分析说明。第四编在研究上古音时分了四个专题分别对上古的声母、韵部、声调以及阴阳对转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论述。附论四篇依次是“古入声字辨识三法”、“根据今音辨识中古音方法说略”、“反切概说”、“长入说质疑”。正论四编以第二编中古音为主,上推古音,下衍今音,内容详略得当,系统深入。  2、资料丰富、朴实易懂  该书运用到的资料相当的丰富,对于

4、不同的学术观点、音韵学上的重要古籍都列举了大量的资料实例并附有图表使艰涩难懂的古韵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研究上古韵部,分别列举了不同时代重要的音韵学家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等人的分部情况,分部的依据以及分部研究的优缺点,资料详尽。并将重要的音韵学家的分部情况以及不同学者分韵部不同之处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资料丰富,而且让现代的学者能对古韵分部有清晰的认识。  3、理论有据、论证充分  古代的语言已经在现代的语言系统中发生演变甚至消失,完整的保留下来的古音少之又少。在研究古代语言时,由于各家使用的研究方法、材料的不同或各家学者主

5、观认识的不同,同一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该书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往往是先将各家的观点列出来,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并有详备的论述以支持论据。例如对于上古声调,各家的说法不一。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说”、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王力先生的“古无去声说”等等。胡安顺先生运用统计的方法考察了《诗经》的用韵,证明《诗经》中平上去入四声各自独用的韵段远远超过互押的韵段;谐声材料也证明平上去入四声同类相谐组超过总谐声组的50%,这个比例不及《诗经》同调相押与异调互押的比例大,但也足可说明同调相押是《说文》的主流,这些材料证明了上古音四声俱全的事

6、实。  4、深入浅出、实用性强  《音韵学通论》作为一本教材,不仅对音韵学的学科价值和前沿问题作了研究,还考虑到了现代学者的认知水平,注意引导思路和帮助理解。例如第三编近代音部分除了介绍近代音的研究状况,还就中古代音到现代音的演变作了介绍,使人们能了解到现代音的演变过程。第四编研究上古音时,加上了因声求义和阴阳对转的理论,这一部分是对传统音韵学的作用的进一步强调,展示了传统音韵学的实际功用。而附论部分“古入声字辨识三法”、“根据今音辨识中古音方法说略”这可以使现代的学者更容易的了解古今音的不同,使复杂难懂的入声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7、从而轻松的掌握近体诗的押韵。  二、《音韵学通论》的不足  任何一部著作都不可能是完完美的,该书也是一样。虽然该书有以上若干的优点,但是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分析造成各家对《广韵》韵类数目不一致时,除了书中提到的七种方法以外,寄韵也是原因之一,即有些韵的字太少,而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放在了相邻的某韵,在使用反切下字时,也用了寄韵的反切下字。在研究上古声调时,没有提及孔广森的“古无入声说”等。在介绍中古音时,也没有注意在中古时期除了《切韵》系韵书、等韵图外,还有一个秦音系。在第二编第五节中古音系中,在就《切韵》是否有“俟”母进行论

8、述时,只是简单的罗列了各家的观点,然后认同邵荣芬先生的观点。但是邵荣芬先生只是列举了“俟”母存在的三种情况,而没有考虑韵书、韵图中材料少,以及反切本身的失误等问题。我们认为存在“俟”母,但不只是从文献材料入手,还要结合审音法这种方法论,从因为的聚合关系出发,证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