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469782
大小:692.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1-15
《2011届上海历史高三卢湾区一模(附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年卢湾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在答题卡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中国传说的古史时代》)对于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传说的史料价值与历史文献相当B.历史传说是了解远古历史的唯一途径C
2、.历史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真实的历史D.历史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非常重要2.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犹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左边地图中的3.下列是历史兴趣小组为历史短剧《诸子百家论治国》编写的台词。其中为孔子扮演者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无为而治,小国寡民”B.“克己复礼,天下归仁”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4.“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晚清七十年》)文中所指“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世袭替取代禅让制C.行省制取代郡国制D.内阁制取代三省制卢湾区2010学
3、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12页5.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微澜”主要表现为A.手工工场日益兴起 B.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6.“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列宁)以下最具备这一特点的战争是 A.蒙古统一中国的战争 B.金进攻南宋的战争 C.金灭辽、北宋的战争D.辽进攻北宋的战争7.“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
4、窃君上之威灵。”(《明神宗实录》)这说明①内阁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②内阁只是皇权的组成部分③内阁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8.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公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公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最主要原因在于A.所面临的周边国际环境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C.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D.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9.法国国家档案馆中收藏着法国最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部文件,它的第一段这样写道:“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这件文物应该是A.《论法的精神》
5、 B.《百科全书》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10.“卢湾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12页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正直的思想家不得不重新开始思索人类的命运,寻找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弊病、解脱劳动大众苦难的新的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勾画未来社会图景的思潮、理论和学说。但是……这种种构想都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按照这些构想进行的社会实验也都归于失败。”(《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文中“种种构想”指的是A.启蒙思想B.空想社会主义C.共产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11.“德国的工业化……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全球通史》
6、)。造成德国工业化“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的根本原因是A.各邦经济发展不平衡 B.资源贫乏成发展瓶颈C.军国主义传统的强化 D.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12.某位历史学家曾经指出:“拿破仑日后承认,造成他失败的因素,除了□国的广大空间外,就是○国的工业力量……。”文中□、○所指的两国分别是A.俄国、英国 B.西班牙、英国C.英国、俄国 D.俄国、普鲁士1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签约。他在奏折中写道:“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反对签约的目的主要在于A.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B.维护中华民族利益C. 学习西
7、方科学技术 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14.“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光。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其存深意矣。”(《四库全书》)以下最得其“深意”真传的是A.王韬B.李鸿章C.郑观应D.孙中山15.“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以上文字出自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