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340815
大小:5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10
《《蜜蜂引路》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蜜蜂引路》课例分析二年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出示投影片) 嗡嗡嗡,嗡嗡嗡, 成群飞进百花丛, 传播花粉又采蜜, 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导:这个英雄是谁?(小蜜蜂) 导:蜜蜂还有一个会引路的本领。 2、揭示课题。 3、解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4、设置悬念。 蜜蜂还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引路,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列宁让蜜蜂引去哪儿?蜜蜂又是怎么引路的?请小朋友来看课文。二、学习课文: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第一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这
2、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中有哪些人? (2)、比较句子。(出示投影片) 列宁住在莫斯科的一座小山上。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3)、“附近”的意思。(离得很近) 用“附近”说一句话。 (4)、齐读第1自然段。 (5)、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列宁的住处、养蜂人在哪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列宁常常派人去找养蜂人,那么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又是怎么去找他的,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的时候划出列宁为什么要自己找养蜂人的有关句子。
3、 列宁找养蜂人有什么事? 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 第二段中的第二句前后有什么联系? (前半句讲列宁亲自去找的原因,后半句讲找养蜂人的结果)。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列宁要亲自去找,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边读边把表示位置的词用"△"画出来。 (3)、同学之间分组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列宁的住处和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师:列宁住在小山上,他一边走一边看,看到了花丛、蜜蜂,由此引出了
4、园子、房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列宁的住处在 ),花丛在( ), 园子在( ) ,小房子在( ). (5)、列宁跟着蜜蜂走,结果怎样?为什么列宁认为跟着蜜蜂就找得到养蜂人? (6)、齐读二、三句。 “果然”说明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的人,他们见面后怎样呢?指名读课文。 (2)、看图。(出示插图) 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表情怎样? 说一说,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惊讶? (养蜂人没想到不知道他住处的列宁会自己来到
5、他的家,所以非常惊讶。) 用 “惊讶”的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向导”是什么意思? 请两位同学表演来理解。 列宁为什么把蜜蜂称为向导?蜜蜂真能当向导吗? 不能,是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来引路的。 用喜爱、风趣的语气读列宁的话。 分角色读。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分析: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化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多媒体引进课堂,
6、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都动态化。嗡嗡嗡,嗡嗡嗡,成群的蜜蜂飞进百花丛中,传播花粉又采蜜,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蜜蜂好奇,并带着这种好奇心积极地去朗读课文,去寻找其中的秘密。 2、培养语感 以读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论”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目标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提出了“”推想课文中有关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果然”、“惊讶”等词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位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用语感连结了学生
7、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3、提供探究合作交流 探索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去留心观察,大胆思考,勇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当学生边画边圈之后,产生了思考,进行了交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