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教案

ID:6315599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10

《庄暴见孟子》教案_第1页
《庄暴见孟子》教案_第2页
《庄暴见孟子》教案_第3页
《庄暴见孟子》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庄暴见孟子》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庄暴见孟子》教案福州十五中语文组郑晓清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疏通文意。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感悟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说理、正反对比说理的手法,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论辩艺术。情感与态度目标1、 学习孟子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培养学生 仁政爱民思想。教学重点 :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疏通文意。教学难点 :   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理解比喻说理、正反对比说理的手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启发式、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2、  一、导入新课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位士大夫的“仁人之心”与高尚情怀,让我们的目光沿着历史之河上溯,我们发现,这种“仁人之心”有一个闪耀不息的源头,那就是心怀天下苍生的亚圣孟子。二、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疏通选文《庄暴见孟子》文字。三、归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1、字形字音①王语暴(yù)    ②庶几(shù)( jī)  ③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yuè) (lè)④直好世俗之乐(yuè)⑤举疾首蹙頞(cù )(è)⑥羽旄之美(máo) ⑦

3、管蘥之音(yuè)2、通假字①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②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③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吗”。) ④王田猎于此。(“田”通“畋”,狩猎。)3、词类活用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4、古今异义①兄弟妻子离散。(古义:妻

4、子和子女。今义:男子的配偶。)5、一词多义以:①王语暴以好乐。(介词,把)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把) ②暴未有以对也。(介词,用来。) ③何以能鼓乐也?(介词,凭) ④以其无礼于晋国。(连词,因为)⑤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⑥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用)⑦杀身以成仁。(连词,表目的,来)⑧以啮人,无愈之者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⑨无以,则王乎(同“已”,动词,停止) 举:①举疾首蹙頞而相告。(副词,全、都)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②举直错诸枉。(动词,选拔)③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④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

5、下、占领)⑤举头望明月。(动词,抬起)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②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    何以能鼓乐也   ?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④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1、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庄暴与孟子的对话是一个引子(略写),作用是:①提出论题——齐宣王好乐与治理齐国的关系。②以庄暴无言以对齐宣王,体现此论题的难度,制造议论的

6、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反衬孟子辩论艺术的高超。2、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是在怎样的气氛中开始的?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宣王好乐开始的,可是一开始,齐宣王就变了脸色(变乎色),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齐王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谈话气氛非常僵硬。3、齐宣王听到孟子谈好乐之事,为什么就变了脸色(变乎色)?儒家认为“先王之乐”(古乐、雅乐),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或协调社会关系,是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世俗之乐”,使听者放荡无节,流于淫滥。齐宣王知道孟子大力推行的是雅乐,可是自己对俗乐

7、情有独钟,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齐宣王认为孟子故意谈好乐之事是为了指责自己,所以心生愠怒。4、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的?孟子说“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孟子提出“今之乐”、“古之乐”是一样的,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拉近了与齐王的心理距离,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这样缓和了谈话气氛,孟子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5、孟子的两次提问有什么作用?孟子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而是提出两个问题,其目的很明

8、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6、孟子“为王言乐”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怎样的情景?画面一:王在这里奏乐、狩猎,老百姓“疾首蹙頞”,互相告诉说:“为什么我们这么痛苦,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庄暴见孟子》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庄暴见孟子》教案福州十五中语文组郑晓清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疏通文意。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感悟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说理、正反对比说理的手法,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论辩艺术。情感与态度目标1、 学习孟子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培养学生 仁政爱民思想。教学重点 :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疏通文意。教学难点 :   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理解比喻说理、正反对比说理的手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启发式、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2、  一、导入新课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位士大夫的“仁人之心”与高尚情怀,让我们的目光沿着历史之河上溯,我们发现,这种“仁人之心”有一个闪耀不息的源头,那就是心怀天下苍生的亚圣孟子。二、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疏通选文《庄暴见孟子》文字。三、归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1、字形字音①王语暴(yù)    ②庶几(shù)( jī)  ③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yuè) (lè)④直好世俗之乐(yuè)⑤举疾首蹙頞(cù )(è)⑥羽旄之美(máo) ⑦

3、管蘥之音(yuè)2、通假字①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②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③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吗”。) ④王田猎于此。(“田”通“畋”,狩猎。)3、词类活用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4、古今异义①兄弟妻子离散。(古义:妻

4、子和子女。今义:男子的配偶。)5、一词多义以:①王语暴以好乐。(介词,把)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把) ②暴未有以对也。(介词,用来。) ③何以能鼓乐也?(介词,凭) ④以其无礼于晋国。(连词,因为)⑤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⑥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用)⑦杀身以成仁。(连词,表目的,来)⑧以啮人,无愈之者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⑨无以,则王乎(同“已”,动词,停止) 举:①举疾首蹙頞而相告。(副词,全、都)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②举直错诸枉。(动词,选拔)③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④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

5、下、占领)⑤举头望明月。(动词,抬起)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②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    何以能鼓乐也   ?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④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1、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庄暴与孟子的对话是一个引子(略写),作用是:①提出论题——齐宣王好乐与治理齐国的关系。②以庄暴无言以对齐宣王,体现此论题的难度,制造议论的

6、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反衬孟子辩论艺术的高超。2、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是在怎样的气氛中开始的?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宣王好乐开始的,可是一开始,齐宣王就变了脸色(变乎色),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齐王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谈话气氛非常僵硬。3、齐宣王听到孟子谈好乐之事,为什么就变了脸色(变乎色)?儒家认为“先王之乐”(古乐、雅乐),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或协调社会关系,是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世俗之乐”,使听者放荡无节,流于淫滥。齐宣王知道孟子大力推行的是雅乐,可是自己对俗乐

7、情有独钟,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齐宣王认为孟子故意谈好乐之事是为了指责自己,所以心生愠怒。4、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的?孟子说“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孟子提出“今之乐”、“古之乐”是一样的,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拉近了与齐王的心理距离,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这样缓和了谈话气氛,孟子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5、孟子的两次提问有什么作用?孟子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而是提出两个问题,其目的很明

8、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6、孟子“为王言乐”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怎样的情景?画面一:王在这里奏乐、狩猎,老百姓“疾首蹙頞”,互相告诉说:“为什么我们这么痛苦,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