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94996
大小:3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9
《论文摘要 事审判的宽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文摘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当前刑事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刑事审判实践中科学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鉴于此,为加强刑事审判中宽严相济政策的应用性研究,本文试图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和历史渊源进行解读;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对刑事审判中如何具体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方略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论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内涵及历史来源渊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指宽大和宽缓;“严”指严格、严厉和严肃;“济”则含有
2、救济、协调和结合之意。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对我们国家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严打”政策的警醒与反思基础上而形成的,理应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基本刑事政策。第二部分,讲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该始终坚持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宽和严都是在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展开来的,无论是从宽还是从严,都只能以现行法律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为限,不能脱离法律规范、也不能脱离法律的底线和标准讲宽与严的问题。第三部分,重点探讨在刑事
3、审判中如何做到宽严相济。分析如何总体把握刑事司法趋于宽缓的趋势,以及在此政策指导下,刑事审判的具体措施。全文共计8623字。【关键词】: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审判宽严相济是现阶段我们国家实行的基本刑事政策,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仅对缓解社会冲突、防止和减少社会对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必将对我国的刑事法治建设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全面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概念无疑是使之得以正确实施的前提条件。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与历史渊源(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内涵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可以通过对“宽
4、”、“严”和“济”这三个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基本蕴含。1、宽:是指宽大、宽缓,即对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尽可能依法采取宽大、轻缓的惩罚手段,包括该轻而轻和该重而轻。该轻而轻,是罪刑均衡原则的题中之义,也合乎刑法公正的要求。对于那些较为轻微的犯罪,本来就应当处以较为轻缓的刑罚。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法律上予以宽宥,在本应判处较重之刑的情况下判处较轻之刑。该重而轻,体现了刑法对于犯罪人的感化,对于鼓励犯
5、罪分子悔过自新具有重要意义。2、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这里的严格是指该作为犯罪处理的一定要作为犯罪处理,该受到刑罚处罚的一定要受到刑罚处罚。严厉主要是指在法定幅度以内比以往判处更重的刑罚。严肃是指司法活动循法而治,不徇私情。这主要是针对特定时期内比较突出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活动,集中力量坚决依法打击。3、济:则含有救济、协调和结合之意,即在适用刑法时,应根据社会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既不能宽大无边或严厉过苛,也不能时宽时严,宽严失当。
6、(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渊源1、中国古代“宽猛相济”的刑事思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宽猛相济”的思想。《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郑国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①殷政宽厚,而周政礼烦政苛,故孔子祖述尧舜,守周礼宪章文武之缜密制度,取
7、殷商至上古之宽大精神②。后世发展为指导历代统治者执政的宽猛相济思想。孔子曾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③。可见,在孔子看来,“宽猛相济”方能实现“政和”。我国历史上的刑罚思想源远流长,历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但为维护统治地位长期以来奉行重刑传统。历代宽猛相济的刑事思想为当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供了观念基础。2、近现代“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建国初期,为了肃清反革命分子,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者必办,
8、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④。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对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一贯地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这是首次明确提出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⑤。1979年《刑法》第1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依据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制定。”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上升为立法根据。在司法实践中,该政策也改造、挽救大多数犯罪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实行“严打”的刑事政策以来,这一基本刑事政策差不多就被遗忘。二十多年来“严打”的实践证明,重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