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钟庆《佛性与般》之研究

廖钟庆《佛性与般》之研究

ID:6292554

大小:161.0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8-01-09

廖钟庆《佛性与般》之研究_第1页
廖钟庆《佛性与般》之研究_第2页
廖钟庆《佛性与般》之研究_第3页
廖钟庆《佛性与般》之研究_第4页
廖钟庆《佛性与般》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廖钟庆《佛性与般》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导言 研究中国佛学,基本上会遭遇到两个困难。第一是文字障。第二是理障。所谓文字障,并不单止说由梵文的佛典之词语音译成汉字这方面言,实则这种音译的名词是有限的,并不难突破;主要的是佛典中有一大套的专技术语(technicalterminology),所谓的繁琐之名相,这必须花长时间细心作恰当的理解。并且,由于佛学的长期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分歧的系统派别,而这些即使是文字相同的专技术语套在不同的系统内,往往亦产生了不同的意解。此层困惑之难以超克,甚至在一些号称专家学者之论著中亦常可窥见,种种穿凿比附之臆说大抵皆由之引起!所谓理障,是就佛典中所指涉或所透显

2、的哲学理境而言,当然,我并无意去强调其理境之难了而为障,实质上,任何一大教派均不易理解;主要的是佛学内部的分歧系统派别,假如吾人对其不同的系统性格不能有相应的了解与厘清,则将永困陷于这理障中而无与于中国佛学之研究! 就佛学以言佛学,对各宗派之客观的义理有一相应的了解,这是第一序上的工夫;而对各宗派之客观的义理了解消化后而予以重新的科判,所谓的判教,则是第二序上的工夫。即就前者而言,必需具体地落实到各宗派之文献而扣紧文献去解说,切忌挂空之虚谈与游词滑转之臆说,要作到这步工夫,非长期地浸润于文献之中不为功。即就后者而言,则必需平视各宗派之客观的义理之所是而准

3、乎理性之思维予以恰当之安排,切忌主观之好恶而随意褒贬,这步工作,若缺乏超旷的卓识则不足与语焉。 业师牟宗三先生继《才性与玄理》(疏解魏晋玄学之著)与《心体与性体》(疏解宋明理学之著)之后,近日又写成《佛性与般若》一书,凡百万言,都二巨册。这是一部对南北朝隋唐一期大乘佛学之一总消化的经典性论著。对中国佛学之研究言,此书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牟先生在此书中,不但对中国大乘佛学各主要宗派之代表性的思想作了具体而透辟的疏解与说明,并且对佛学的各宗派之系统性格(所谓教相)予以重新的调整与科判。就前者言,依康德,是历史的(historical);就后者言,则是理性

4、的(rational),就是批判的(critical)。(注一)由此两端,足见我对牟先生这部论著之钦佩并不是基于个人的主观之情,乃是站在学术的客观之严格立场而推尊其对中国佛学研究之责献的。以下谨就此书之内容作一客观的剖述。 二、《佛性与般若》底结构之说明 在陈述本书之结构前,一个简明的大乘佛学史之演变,是有助于了解本书的。就印度的大乘佛学之发展言,首先出现的是般若学,杰出的论师是龙树与提婆,所宗的经典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继之而起的是大乘唯心学派,可细分为两支;其一是虚妄唯识学,杰出的论师是无著与世亲兄弟,所宗的经典以《解深密经》为主。另一支是真常唯心学

5、,在印度,这一派的唯心大乘,并无杰出的论师;而重要的经典大体多译介至中国,并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如:《大般涅盘经》、《胜鬘经》、《法华经》、《华严经》等。 自中国之吸收消化言,首先亦是般若学,其次是唯识学,最后才是真常学。就般若学言,鸠摩罗什来华之广译此系之经论以及长期之讲习授徒,其主要之问题已大白于时(注二),一扫当时所谓的六家七宗格义比附之说;至于隋末嘉祥吉藏所开创的三论宗,只是问题之研探讲习更为熟悉的一种表现,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因为都是套套逻辑地分析的(tautologicallyanalytic)。至于唯识学,自中国之吸收消化言,可分为两个阶

6、段,此即牟先生在本书中所言的前期唯识学与后期唯识学。所谓的前期唯识学是指摄论师与地论师而言。《摄论》的作者是无著,《地论》的作者则是世亲。前者是无著之思想代表性的论典,是依据唯识学的经典而自抒己见的宗论,乃典型的虚妄唯识学的重要论书。后者则是世亲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论典,属于释论;世亲本人之思想亦是典型的虚妄唯识学,但就此一本论书之思想言,则歧义地有导至真常唯心的倾向。继后魏佛陀扇多译介无著之《摄论》的是真谛三藏,他并将世亲的《摄论释》亦译出,在中国,他亦以讲述《摄论》的思想为主,当时即名之曰摄论师,其所开创的宗派则曰摄论宗。但真谛对《摄论》以及《摄

7、论释》的翻译并不忠实,尤其是《摄论释》,更增益了许多译文,这可由对勘隋笈多译与唐玄奘译足以窥见,而增益的部份即是真常唯心系的思想,这无形中是对虚妄唯识学之误导,故此,《摄论》本身的思想并不同于摄论师或摄论宗的思想。自前期唯识学之另一支地论师言,不管是菩提流支与其弟子道宠所代表的北道地论宗或勒那摩提与其弟子慧光所代表的南道地论宗,均走向真常唯心之说;这对于真正的虚妄唯识学言,俱非恰当而确切之讲述。故此,乃有盛唐玄奘之发心西行求经以图澄清之举。牟先生在本书中所言之后期唯识学便是指玄奘三藏所代表的唯识学而说,此方为真正能代表无著世亲之思想的忠实之讲述;这是对唯

8、识学吸收消化的一个概略。至于真常系之传入中国,主要是经典的翻译,在印度,此系并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