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754908
大小:1.11 M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8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经纬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经纬线与利用经纬网定位执教者胡春园课时1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利用经纬网定位四部分组成。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本节是地理学的基础,是今后学习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的基石。要学习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地理位置是前提。通过锻炼学生的空间概念,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地球是整个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小学时,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知道地球是椭
2、圆形。升入初中后,对地球的掌握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二位坐标系,对于经纬网、经纬度以及利用经纬网定位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需要为学生补充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和多媒体直观教具等,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地理位置的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运用动手制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学习,锻炼自己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并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知识,为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激
3、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促进学生空间概念形成,培养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教学重难点重点经纬线特征,经纬网定位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节课我主要运用手、眼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辅助讲解以及学生亲自动手的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经纬线、经纬度及其定位。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出示图片导入(2分钟)二、具体实施目标(35分钟)目标(一):掌握经纬线(20分钟)一、导入在Googleearth地图上展示学校所处的位置二
4、、具体实施将全班分为七组目标(一):掌握经纬线(1)结合课本第五页图1.7,观察理解相关内容(2)出示空白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填写(3)教师评价表格完成情况(4)展示经线图和纬线图,同时完成表格一、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上不同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确定的二、具体实施目标(一)(1)观察—观察地球仪,找到南北极点和地轴,重点观察经线和纬线的形状以及分布特点(2)小组合作—填写表格特征纬线经线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3)重点重现(4)填表格特征纬度经度0°起点 变化规律 半球划分 1.列举学生最熟悉的学校的地理位置,引入经纬线2.通过表
5、格让学生自主总结并掌握经纬线及经纬度的特征3.教师总结知识点,再次观察经线图与纬线图,加深理解目标(二):掌握经纬线定位(15分钟)(3)组织学生动手在海洋球上画出经纬线,强化理解(4)找出半球分界线目标(二):掌握经纬线定位(1)展示图形的转换,讲解经纬网(2)以小组为单位,实践练习经纬网的定位(5)动手—每组拿一个颜色的海洋球,在海洋球上画出本初子午线、180°经线,赤道。(6)观察——在海洋球上画出20°W和160°E,说出赤道和0°、180°、20°W、160°E经线的重要性(7)思考——结合世界地图思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不是0°和180°经
6、线?目标二:(1)观察并理解经纬网平面图1.提出本节课的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师生共同突破难点2.动手落实,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定位——每组在海洋球上标注出120°E、30°N(2)互动——相邻的组交换海洋球检查定位是否准确,各组之间相互出题互相检查。课堂小结2分钟1、出示空白地球仪,指出经纬线并说出特征。2、判断定位经纬度及半球布置作业1分钟1.在图上标出南北纬和东西经1.分别判断A、B、C、D点的坐标2.指出A、B、C、D点分别所处的半球板书设计特征纬线经线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征纬度经度变化规律0°起点半球划分教学反思本
7、章是学习整个初中地理的基础和关键,而本节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之后地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空间概念,很多时候不具备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为主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组内互助为主的学习策略。经纬线的知识比较枯燥,因此,适当安排学生动手,采用手、眼、脑结合的方式完成本节目标,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增加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本节课的设计意在让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得以掌握。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活动是一个比较“活”的环节,对于时间的把握和学生能
8、力的预测掌握的不是很到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