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讨结核病类型与防治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讨结核病类型与防治方法摘要:通过药理学、病理学等角度对结核病进行阐述,并探寻预防结核病的方法,以及在日常的生活中,结核病患者应该注意的事项,以求得对结核病进行有效的防治的方法。关键词:结核病;防治措施截止到今天为止,结核病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传染病,但是观察其发病原因,比对其治疗方法,可以发现这种病症的防治仍然是不规范.观察当前的结核病患者,耐药型增多,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人口流动频度的提升、HIV的感染、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比如酗酒和吸毒等等。可以说,对于当前治疗结核病来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DR-TB特别是MDR-TB
2、(即耐多药结核患者)的流行。1结核病的分类结核杆菌侵入易感机体的途径较多,比如消化道、呼吸道或破损的皮肤,侵入机体之后,多种组织器官都有可能产生结核病。最为常见的是因为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肺结核。因为感染菌的数量和毒力的不同,外加机体的不同免疫能力,可以将肺结核划分为继发和原发感染两种。1.1原发感染结核病:如果结核杆菌是第一次经由呼吸道入侵,引发产生相关的感染,这就是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儿童身上。这种病菌通过尘埃、飞沫,经由呼吸道,到达肺泡,而后吞噬细胞将其吞噬。菌体细胞壁的脂质对形成吞噬溶酶体产生抑制作用。这样就不能杀死细菌,反倒使得细菌
3、能够在吞噬细胞内不断的成长繁殖,最终导致吞噬细胞的死亡和裂解,之后结核杆菌被释放出来后,再次的被吞噬。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就产生了肺泡渗出性炎症,也就是原发性病灶。结核杆菌,这一细菌类型,还能经由淋巴管来到肺门淋巴结,从而引发肺门淋巴结产生炎症性感染。常见的、主要的原发感染的部位为中、下叶,进行X线胸部透视,可以发现病变为哑铃状。对于大部分的感染者来说,他们的机体慢慢的会形成免疫细胞,这样的情形,原发灶多趋于自愈,逐渐的钙化或者纤维化,尽管如此,在病患的病灶内,就有可能有一定量的结核杆菌处于长期潜伏的状态。一旦机体的免疫和抵抗力降低,细菌
4、就可以经由淋巴、血液扩散至全身,在全身形成粟粒样结核。1.2继发感染结核病:继发感染结核病的患者主要为成年人,产生的原因是外来结核杆菌或病灶内潜伏的细菌引发的结合感染。这种情况下,因为机体原本已经具有了特定的免疫细胞,这个时候病灶就是非常的有限的,这样就非常的容易产生增生样病变,继而形成结核结节(又叫慢性肉芽肿),最终,就发生了纤维化酪样坏死或钙化而痊愈,一旦干酪样结节出现了破溃,这个时候肺空洞就会形成,就会向外排菌。对于一部分的患者来讲,就有可能发生结核杆菌进入血液,通过血液的循环引发肺内外扩散,比如肾结核和脑结核;还可能出现因为痰菌被
5、咽入消化道引发产生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等等不同的症状。2剖析结核杆菌抵御能力相对而言,结核杆菌的抵抗力比较强,结核杆菌细胞壁中的脂质成分很高,这种构成有助于整个菌体水分的防丢失功能,所以对理化因素,就有较强的抵抗力,这样在干燥痰内,其的存活周期就长达6~8个月,即使是附着在尘埃上,其本身的传染性也保持在8~10d。但是,这个细菌也有天生的敌人,比如对于紫外线、湿热、乙醇等等,如果浸泡在75%的乙醇中,只需要2min就会死亡,如果放置在62~63℃的液体中,进行15分钟的加热处理后,或者进行沸腾化处理后,也会马上被杀死;在紫外线的持续照射下
6、,经过2~4h,其也不能存活。3防治结核病的基本原则3.1进行特异性预防: 经13年、230次传代后,牛型结核杆菌演变成减毒活菌苗株,成为新生儿可直接接种的卡介苗,对于大约80%的注射者来说,可以获得一定的保护力度。3.2给予一般性预防:如果发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有肺结核患者,这个时候应该首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进行胸部X线片的拍摄,结核菌素试验和痰检查结核杆菌等等,确定自己的身体状况。对于自己认识的患者,应尽可能对其开展思想工作,使得其能够正确的认识传染性疾病及其危害性,自觉地将隔离和消毒工作做好,不与他人共同居住,分开饮食,用
7、品分开,隔离消毒,与他人谈话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产生飞沫传播,更加不要进行随地吐痰,增加传染源,同时对于患者的居住场所,也要尽可能的保持通风换气,减低病菌密度。3.3采取药物预防措施:对已感染结核菌的人,应该通过服用抗结核药物,避免产生结核病。对于健康的人来讲,则不需要服用此类药物,即使服用了这类药物,也不会产生药效。按照人群的不同,建议服用药物。①少年儿童密切接触了传染源,且经过结素试验阳性,尤其是呈强阳性的少年儿童;②经过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呈阳性,按照X线提示,确实具有非活动性的病变,同时从未进行过抗结核药物治疗。③新感染
8、的病患,尤其是年龄小于5岁的婴幼儿或者青春期的患者;④经过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呈阳性,且位于结核易发的范畴。比如:胶原病或白血病患者;硅沉着病或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治疗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