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涤华禅师的忏悔所想到.docx

从涤华禅师的忏悔所想到.docx

ID:62483597

大小:12.1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5-09

从涤华禅师的忏悔所想到.docx_第1页
从涤华禅师的忏悔所想到.docx_第2页
从涤华禅师的忏悔所想到.docx_第3页
从涤华禅师的忏悔所想到.docx_第4页
从涤华禅师的忏悔所想到.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涤华禅师的忏悔所想到.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涤华禅师的忏悔所想到转载▼涤华禅师所著《关房心经感般若觉》有很多承事供养的故事,什么是承事供养?就是自己做错的事情写出来,让大家知道接受教训。如购买炼乳、捡钱包、要打死半夜敲门的女人及和寺院常住僧对其的刁难等。其中有一个故事,一个老道姑(应该为年老的比丘尼)为涤华禅师提供闭关条件及护关。闭关后的几个月,闭关所在的地方出现了问题,老道姑终止了对涤华禅师闭关所提供的条件。而涤华禅师心生嗔意,怨恨起老道姑来。晚上夜梦自己是头驴,看手脚不像又比划,结果真的变成了一头驴。梦醒后涤华禅师即时觉悟起来,老道姑的善意,虽然中途出现问题,但涤华禅师忘恩负义,梦中变成了驴来偿还。次

2、日,涤华禅师找到老道姑去发自内心的忏悔,并送老道姑《地藏经》一部。涤华禅师的解释是,以何经得度即送何经。这一段在阅读《关房心经感般若觉》能看得更加详细;还有一个是闽南的某大和尚多次刁难涤华禅师,涤华禅师在当时也以理相争,涤华禅师要离开福建和弟子等人去佛学院想找大和尚忏悔以前的不敬之事。而这个大和尚闭门不见,引起涤华禅师的发怒,想找大和尚理论,被其弟子劝住了。有两个问题,如果按照戒律比丘不能对比丘尼忏悔。涤华禅师所作所为是对是非?其二,涤华禅师那时已经大约80岁了,为何还要发怒?难道还不及其几个在家的弟子?那时禅师已经注解了《金刚经注解》其三,禅师有必要的著书告诉后

3、人吗?难道不怕大家对其的修为,僧格打问号?但是,喜欢涤华禅师的坦诚和真忏悔!看了很多古德传记,每每为古德的行持、德行所感动。似乎那些古德都是完人而没有一丝一毫的瑕疵所在。逐渐的却发现其中的秘密所在,那就是后人刻意的隐藏了那些祖师的不足之处,甚至是有些祖师带头的去掩盖了其自身上的不足之处。而后世的读者,往往被其最终结果所感动,忽略了其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和故事。佛法是真实的,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涤华禅师的所为堪称最为坦荡而无私。只要在娑婆世界的我们,自身都存在各种的不足之处,不论是出家后的僧人还是证果后的圣人。在其,行菩萨道或解脱道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丝一毫的瑕疵,是不可

4、能的。美玉的优点之一,就是直接告诉了别人瑕疵所在。在《来果禅师语录》中,为禅师的坦诚而深深感动在《一梦漫言》中更为见月和尚的坦诚而感慨,和尚以钢骨为支柱,以佛制戒律为铠甲,以大无畏为利刃,以无私为坦荡,将明末清初佛教丛林的弊病、顽症和那张人情网构成的房头患,肢解的破碎不堪,重树戒幢,不以佛法为人情的南来梦,终成中国佛教历史上中流砥柱的一代祖师,在其成长和历练的过程中,也是瑕疵不断,那个过程中有着瑕疵,是非常的合情合理,不需要刻意的去掩盖,不为人所知。那种坦荡,足矣令我感动而落泪!这些瑕疵,根本不足以影响其光辉的伟大的形象。《一梦漫言》中有一段,见月和尚于成拙前往南

5、京古林寺(现在的南京省政府所在地,古林庵初名观音庵,为梁代高僧宝志禅师所建)求戒。来至客堂说明求戒,因为僧衣破旧,没有衣钵和受戒用的银子,将其所保留的大蜜蜡念珠,想用这个来充当戒费。蜜蜡其实是琥珀的一种,比一般见到的琥珀较不透明,色较淡。《通雅•金石》:“琥珀色赤曰血珀,从云南来;而淡者曰金珀,曰密腊,皆从闽番舶来。”可见其珍贵。受戒需要银一两五钱,按照不是很精确的换算,当时的一两银子,差不多等于现在的500元人民币左右。他俩需要戒费三两银子,见月和尚没有衣钵,成拙有衣,多说五两银子足够了,折合现在大约2500元人民币。而见月和尚的大蜜蜡念珠,却是个宝贝,按照现在

6、的市场价来评估,大约要上万人民币。如果是喜欢收藏的人购买,价格会远远超过五两银子以上。见月和尚拿出蜜蜡念珠,作为戒费等的交换,按照他坦诚、大度、无私的性格来分析,远远超过戒费的银两,就给常住了。可能因为这样的原因,见月和尚才拿出念珠来,作为交换。无奈的下策。说到这里真的有些悲哀,中国僧众的受戒,是什么时候开始收费的,为什么要收费,都无从知晓了。古林寺的知宾师父接过蜜蜡念珠进屋去了,结果呢,古林寺常住把他们当做了江湖人士,要不怎么能有这样好的蜜蜡念珠呢?不留他们受戒。知宾师走出房来说:“常住办理这些事情不方便,还是自备衣钵再来吧。”见月和尚接过念珠转身就走说了句:“

7、是龙终须归大海,岂能在牛窝子里!”随即出寺。结果,让见月和尚过了长江,去了山西五台山,经受了更大的历练。知宾师父委婉的拒绝,在大型丛林寺院里,几乎没有生硬地拒绝来人的情形,都是委婉的,理由相当的充分,不伤人心的话语,巧妙的拒绝。有些拒绝是必要的,来人的复杂,作为寺院也须防范。但是对于来求戒的僧人,似乎这种防范太刻薄了。因为僧人在受戒期间,是有一段时间学习的,这段时间内是可以检验出他是否是一个真正来求戒的人。如果不是,在清除出去也来得及。仅凭一面的观察,就得到定论,是不客观的。但这与当时佛教的混乱局面所造成也有很大关系。见月和尚没有哀求,接过念珠就要离开。是不是掷气

8、啊?就不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