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477138
大小: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03
《别了,不列颠尼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别了,不列颠尼亚》电教课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内容,归纳要点与观点意义;通过梳理内容自主阅读,当堂训练来掌握新闻文体知识。2.通过自由品读交流合作来探究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文本在报道大事件上的成功之处;3.通过圈点批注、个性体验来挖掘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一、图片、话题导入,创设关注新闻的氛围,引入新闻学习的情境(出示莫言、保钓、奥运图片)“大家埋头书山学海,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时代脱节是青年人最悲哀的事情,考量大家对于时事的关注程度,这是从近期热点新闻摘取的图片,请说出图片中的人或与图片相关的事件。(肯定学生关注
2、时事的意识)“我们了解大事的主要方式就是新闻,那么在十几年前也有一件让世界聚焦中国的历史大事,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傲立世界民族之林,那就是1999年香港回归(出示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图片)世界无数的新闻记者蜂拥而至,向各自国家的民众报道中国的声音。中国新华社的几位记者也不负众望,很快发回了稿件,并在两千多封稿件中脱颖而出,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去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程,更去探究这片新闻稿之所以成为名篇的原因。”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出示两幅图片)“大家已经预习课文,那么我们进行一个情境检测。本篇报道
3、香港回归这一大事件,主要是围绕哪一幅图片展开的?”•明确:本篇独辟蹊径,没有正面报道中方交接仪式上的盛大景象,而是侧面报道了英方撤离香港的历程。图为港督彭定康接过降下的英国国旗,神色黯然。意图:①固化预习意识,反馈学情,明确本课学习的起点;②图片意会,情境完备,方式灵活。三、整体初读,当堂训练导引(自学指导语):速读全文,了解新闻内容,补充完整下面这则消息的标题、主体、结语部分。(7分钟)标题:(不超过20字)(本报讯)6月30日香港政府举行告别交接仪式,港督彭定康一行凌晨乘军舰驶离维多利亚港。当日的告别仪式分四步进行。4点30分,
4、7月1日凌晨0点40分,彭定康乘船驶离,“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夜色中。它标志着点拨:1、抓提示的时间线,相邻场景的合并,最终明确过程,抓准要点2、拟标题时注意事件主体,遵循“什么怎么样”格式,如意义特别重大时添上意义概括意图:回顾新闻文体知识,梳理内容信息用设题方式明确自读任务方向,不干涉学生文本解读的具体过程,宏观把握学习流向,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四、对照比较,当堂交流(自学指导语):刚才我们合作完成的这篇消息其实已经完成了新闻事实的报道,那么本文多出来的内容有怎样的意趣呢,请自读文章,圈画、品味那些多出来的部分,做好批注,同桌
5、前后也可以交换意见,6分钟后全班交流点拨:1、补充背景:在香港飘扬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2、环境描写:彭定康总督府前降旗3、细节运用:最后一次在这里升起,成为历史的陈迹4、含蓄的议论: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五、牵引材料,合作探究,总结新闻特写的特色“只盯着事件经过,而不去动脑子思考观众在想什么的人,不是合格的媒体人”——吴小莉(凤凰卫视主持人)请结合以上经验之谈,来说说这篇新闻特写在报道香港回归这一历史大事件上的成功之处有哪些?点拨:补入概念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
6、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原则:站在观众感受、需求的角度去行文,写作。观众亲历现场的欲望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价值引导背景补入民族自豪感的体现细节(最后一次、永远不会)议论(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中外观众成分的复杂性不卑不亢(别了,不列颠尼亚)六、当堂训练学以致用请找出该新闻消息中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部分并补充标题(不超过15个字)北京时间10月1
7、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此前,与世
8、界文明大国相称,中国作家沈从文、老舍、鲁迅均获得过提名,但都因种种原因失之交臂,诺贝尔文学奖沉淀为国人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情结。莫言拿诺奖,不仅对中国文学有里程碑的意义,更还了中国人的一桩心愿,拉进了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距离。七、作业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