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40961
大小:3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1-07
《高职发酵技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发酵技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从高职发酵技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生产型实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建议。关键词高职;发酵技术;课堂教学;生产型实训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4-0325-02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对鼓励在高职高专中开设“生产型实训”课程已经获得共识[1-2]。“生产型实训”是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要转变。然而,基于生物过程的生产庞大复杂、严密精细、环环相扣、耗时费钱,生物制药专业工艺类课程,尤其是发酵技术
2、课程,其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一直困扰着大家。实训周期过长、设备相对不足、实训过程难以监控、实训效果难以评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训的效果和效率,迫切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文拟从高职发酵技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1发酵技术课堂实践教学现状1.1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10(1)生物过程周期长。最快的大肠杆菌发酵即使不包括前期的种子制备,从配料灭菌、接种、在线控制、采样等,一直到反应结束清场,也需要24h以上,其间是连续过程
3、,无法随意的分割和截断。大多数抗生素药物的发酵生产周期更是需要5~7d。对常规的课堂教学组织来说,难度很大。(2)生物过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较多,价格昂贵,尤其是一些过程中用到的检测仪器;成套生产设备占地大、控制点多,一次完整的生物过程所需要的运营成本也较高。对一般院校而言,很难配备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供1个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步实训;同时,由于设备昂贵且生产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实训时每台仪器设备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师或教辅人员,这对一般高职院校来说也难以办到。(3)高职高专的班级人数通常为40人,课堂
4、实践教学一般配备有1名主讲教师和1名实验教辅人员。这样一个师生比,使得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掌控和评价都非常困难。这一矛盾,在基于生物过程的生产型实训的课堂教学组织中显得尤为突出。1.2当前发酵技术课堂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为了应对以上教学矛盾,在发酵技术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0(1)集中讲解,经验传授。对照发酵罐的结构图,对发酵设备的使用方法、生产操作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对可能出现的操作型问题进行讨论,以此作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前的岗前培训环节之一[1]。(2)
5、观摩、示范教学。播放发酵罐的操作过程视频,或者教师现场示范,向学生演示发酵设备的操作技术和技巧。视频教学惠及面广,但缺乏现场感。现场教学能结合设备边示范、边讲解,师生能够互动,教学效果好,但需要分批,整体教学效率低下。生产车间实地参观能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发酵生产概念,但隔岸观花,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这些教学手段往往结合使用,互补长短。(3)实际动手练习。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安排学生动手项目主要有发酵罐基本操作(分步)和摇瓶工艺试验。摇瓶工艺试验规模小,不需要用到大型的成套生产设备,也很少需要过程控制,适合在课
6、堂上组织分组实验。涉及发酵罐的课堂实操环节因受设备数量、生师比、场地与时间等因素制约,往往只能做到让大家简单“碰一碰”。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发酵技术课程都主要采用这2种方式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10(4)平行分组和过程考核。实训教学的组织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约定俗成的分组是平行的,即4~5人1组,从头到尾完成同样的一系列实训项目。每组会搭配“好学生”(主动)和“差学生”(不主动),以确保实训能顺利完成,同时期望“先进带动后进以共同进步”。实训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结果、数据和实训报告,并引入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含
7、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涉及劳动纪律、团队协作、能动性、职业素质等。这种分组与评价模式逐渐改进,成为主流。还有部分院校实行了“课证融通”,即以职业资格考证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实训)各占总评成绩的50%。2发酵技术“生产型实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上方法和手段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解决或部分解决了一些课堂实践教学问题,然而,在发酵技术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尤其是“生产型实训”的组织实施中,又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课堂实训逐渐沦为教师和少数“好”学生的事情。随着实训过
8、程的展开,慢慢就会出现有人“掉队”、“能者多劳”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整体参与度不够,缺乏持续的学习动力。传统的平行分组、“好差”搭配的模式,已经将有人“不干活”的情况考虑进去,也就是说,从教学设计上,就允许有人掉队,仅寄希望于“先进带动后进”。而积极主动的和不积极的在一起,结果只会是“能者多劳”。此外,当前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现状,客观上纵容了偷懒的行为,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持续的学习动力。10(2)“低效的课堂实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