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作业(国培作业) 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作业(国培作业) 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

ID:6231666

大小:11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7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作业(国培作业) 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_第1页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作业(国培作业) 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_第2页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作业(国培作业) 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_第3页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作业(国培作业) 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_第4页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作业(国培作业) 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作业(国培作业) 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作业四川省荣县望佳镇学校  唐诗忠作业标题: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学生形成分子或原子概念过程中可能有哪些前概念、经过学习后可能有哪些迷思概念、以及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就“原子”或“分子”概念进行教学设计。看到化学专家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有些术语还理解不是很透彻,特上网查了一下:前概念: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便形成概念,它反映出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和特征。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生活概念,二是科学概念。前者的形成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即直接知识的获取过程;后者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即间接知识的获取过程。其中生活

2、概念我们又称它为——“前概念”。这一称谓,完全出于它有待于升华为科学概念。从哲学观点出发,“前概念”是建立在感性阶段的直观概念,它往往是似是而非,不够准确,不够科学的;而科学概念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具有完备性和可靠性,同时对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是指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之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化学现象与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有别于目前科学家所公认的想法。一.学生形成分子和原子概念时可能有的前概念:1.不论是哪种粒子,都是实心或空心的圆圈或球体2.原子是乒乓球形状的3.H2O中有“H2”,就

3、会认为水中含有氢气4.分子比原子大5.尘土飞扬就是分子在运动6.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二.学生经过学习分子和原子后可能有的迷思概念:1.分子比它实际的大小大许多.2.同种物质的分子大小可能不同-、3.同种物质的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4.同种物质的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质量是不同的、5.原子是有生命的。6.水分子是由实心小球组成的7.压力会影响分子的形状8.加热时分子会膨胀9.原子的大小取决于所含质子数的多少10.原子间的碰撞能改变分子的大小。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1.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

4、还不够成熟,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经验得出结论。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就简单地认为,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受个体认知方式的影响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思维简单,往往把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当做本质属性。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分子是一个个的颗粒,因此就简单地认为尘土飞扬就是分子在运动。3.受教师授课方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灌输的方式讲授,学生对知识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导致对知识缺乏科学的理解。例如,很多教师为了讲得形象,就把分子、原子比喻成是一个个的像豆子形状的颗粒,结果,不知不知中就把分子、原子的形状固化在学生头脑中了。可见教师自身存在着迷思概念,是学生

5、形成迷思概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6、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品红、瓶盖、50mL和100mL量筒、酒精、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事:盛放在杯中的水敞口放在空气中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得更快;当你漫步在花园中,会闻到阵阵的花香。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  实验3-2:品红加入水中。  我们见到品红在水中满满的扩散开来,最后水全部变成了红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开始我们就将进入一个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与探究: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教师讲述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 先演示实验1:向酚酞溶液中滴入几滴浓氨水。学生记录现象:酚酞溶

7、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强调是酚酞变色而不是浓氨水变色)。告诉学生一个信息: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2:(学生要自带两个瓶盖)两个瓶盖分别装6滴无色酚酞试液,小烧杯中装两毫升浓氨水。按课本图示罩上大烧杯,观察现象。烧杯A烧杯B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溶液不变色解释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氨分子没有运动到烧杯B中     分析:A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是因为氨水的作用,由此也说明氨水进入了烧杯A中。我们看不见,是因为氨水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