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

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

ID:6224567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7

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_第1页
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_第2页
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_第3页
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胆总管结石80例根据入院日期的单双数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结果:两组患者全部治愈,治疗组的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关键词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在我国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占全国胆结石患者的15%左右,胆总管结石

2、因其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导致预后比较差[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已在许多医院得以开展,多采取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方法,且有成功的报道[2,3],但对其可行性的缺乏深入的基础性研究。本文具体探讨了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42009年9月~2011年12月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入选标准:年龄20~75岁;既往无腹部手术史;符合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标准;患者同意。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26~78岁,平均49.81±2.62岁,病史1个月~6年。疾病类型:38例胆囊结石,

3、30例肝内胆管结石,12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临床表现:12例有恶心呕吐,18例有皮肤巩膜黄染,19例有畏寒发热,40例有腹痛。根据入院日期的单双数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胆总管结石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比类似(P>0.05)。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切除胆囊,解剖胆总管,纵行切开胆总管前壁,长约1.5cm,通过取石钳、胆道镜下网石篮等取石器械取尽结石,彻底冲洗,以5-0可吸收缝线,间断或连续全层缝合,放置引流管。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常规四孔法行腹腔镜术,辨明胆总管

4、于其上段纵行切开,胆道镜取石,明确胆总管结石已取净,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用5-0带针可吸收缝线行全层锁边缝合,常规于温氏孔置腹腔引流。观察指标:①围手术期指标: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时间与住院时间。②观察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统计学处理:围手术期指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并发症对比采用轶和检验,利用SA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讨论4胆石症的发生率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5%,在我国发生率约10%。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卫生条件的改善,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4]。胆石症主要包括了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外

5、胆管结石等,诊断一般依靠临床表现,辅以B超、CT、MRI、内镜等辅助检查[5]。胆石症的治疗主要为“取净结石,祛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不断走向微创化,其中腹腔镜手术更加规范、成熟、安全,已成为外科治疗胆石症的首选方案[6]。而当前可吸收缝线、新型生物材料等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胆总管切开后一期缝合保持了胆汁的正常生理流向,减少水、电解质特别是胆盐的流失,改善了括约肌功能,并能有效地防止逆行感染,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两组患者全部治愈,治疗组的引流量、

6、拔除引流管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总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张光全,吴先麟.胆总管一期缝合术(附350例报告)[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6):420.2陈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附35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11(10):582-583.43胡三元,牛军,姜希宏,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93例报告[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5(2):131-132.4王宪华.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取石131例

7、[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15(10):622-624.5陈樟树,高河远,许志坚,等.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前后胰胆管测压术[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13(10):259-261.6PianaltoS,RossiM,BattaglisG,etal.Cholecysto-colicfistula:laparoscopictreatment[J].AnnItalChir,2008,68(10):231-234.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