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十章 超敏反应教学讲义ppt课件.ppt

最新第十章 超敏反应教学讲义ppt课件.ppt

ID:62175235

大小:931.00 KB

页数:101页

时间:2021-04-20

最新第十章 超敏反应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1页
最新第十章 超敏反应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2页
最新第十章 超敏反应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3页
最新第十章 超敏反应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4页
最新第十章 超敏反应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第十章 超敏反应教学讲义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章超敏反应第一部分超敏反应超敏反应若机体已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被增强。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I、II、III和IV型。I~III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而IV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真菌;螨;上皮变应原;屋尘;羽

2、毛;昆虫变应原;植物变应原。食物变应原:常见的过敏性食物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和鸡蛋;海产类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哈蟆类、鱿鱼;含有真菌的食物,如蘑菇等。因保鲜食品,冷藏食品及人工合成饮料日益增多,因而食物添加剂(染料、香料等),防腐剂,保鲜剂和调味剂就成了一类新的重要变应原。药物可经口服、注射和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药物过敏反应,如药疹、阿司匹林性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变应原(二)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欧洲人群中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率为25%~35%,瑞典为30

3、%~40%。我国北京地区的发病率高达37.7%。(三)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快,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所介导主要病变为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补体不参与此型反应二、IgE合成的调节及其受体(一)IgE合成的调节IgE合成受4个因素调节遗传因素接触变应原的机会抗原的性质TH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遗传因素高IgE水平与特应症(atopy)发生之间有相关性,特应症是指一类与遗传密切相关的速发型变态反应,也就是过敏性素质(体质)或对环

4、境中常见抗原产生IgE抗体应答的倾向性,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易感性。与正常人相比,他们血清IgE明显升高,肥大细胞数较多,而且胞膜上IgE受体也较多。接触变应原的机会接触变应原的机会是特异性IgE抗体水平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反复接触某一变应原才会引起对该变应原的特应性反应。抗原的性质以相同途径进入人体的抗原,有的引起强速发型超敏反应,有的则不能,虽其确切原因尚不明,但与抗原本身的特性,特别是被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特性有关。有些蛋白抗原与有利于IgE抗体合成的具有佐剂作用的物质天然共存,如在同寄生虫体内可能同

5、时存在抗原和佐剂。第二次接触抗原的途径与速发型反应的类型可能有关。TH细胞和细胞因子IgE抗体的类别转换(isotypeswitching)取决于TH细胞,说明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不能诱发IgE抗体的产生。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增强免疫系统的细胞毒活性和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在抗体形成及变态反应过程中起作用。IL-4促进IgE合成,而IFN-γ抑制IL-4所诱导的IgE合成,说明TH1和TH2细胞均调控IgE的合成。变应原致敏B细胞合成IgE需IL-4的机制之一是:IL

6、-4为B细胞提供了活化信号,因而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成产生IgE抗体,所以IL-4是一个Ig类转换因子。除IL-4外,单核细胞、B细胞、内皮细胞和T细胞产生的IL-6也能增加IgE合成,IL-6可能为增加IgE合成提供了一类非特异性信号。IL-12是IgE抗体合成的强抑制剂,其增加IFN-γ合成而抑制IgE合成。炎症因子能影响肥大细胞数目、活化状态及组胺等介质释放使变态反应加重。这些因子包括GM-CSF、IL-3、IL-4、IL-9和组胺释放因子(histaminereleasingfactors,HREs)。

7、HRFs由多种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使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和释放组织胺。(二)IgEFc受体IgE重链Fc段受体(FcεR)有两类,第一类称高亲和力IgE受体,以FcεRI表示;第二类为低亲和力IgE受体,以FcεRII表示。1.FcεRIFcεRI只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这两种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2.FcεRII/CD23FcεRII/CD23存在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郎格罕细胞和血小板上。三、组织损伤机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有大量IgEFc受

8、体,每个肥大细胞表面FcεRI的数目约4万~10万。呼吸道和胃肠道粒膜及特应性反应的局部皮肤内均有大量肥大细胞。IgE抗体与FcεRI高亲和力地结合,这时如不再接触相应的变应原则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一旦接触了相应变应原,则变应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上的IgE抗体结合,从而使膜上两个相邻近的FcεRI发生相互连接(桥联)。桥联后触发和启动细胞膜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