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25336
大小:2.95 MB
页数:128页
时间:2021-04-17
《最新常见脊柱畸形资料教学讲义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常见脊柱畸形资料常见脊柱畸形种类脊柱侧凸(后凸)特发性先天性脊柱畸形神经肌肉型脊柱裂退变性脊柱畸形病理性脊柱畸形骨质疏松脊柱炎症、结核、肿瘤3.静力学和动力学平衡的破坏3.1神经肌肉静力学和动力学平衡(SRS将神经肌肉型侧凸按以下分类)神经源性疾病(Neuropathic)(一)上神经元病变(Uppermotorneuron)脑瘫(cerebralpalsy)脊髓小脑变性、共济失调、Charcot-Marie-Tooth病、Roussy-Levy病。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髓外伤(二)下神经元(Lowermotorneuron)脊髓灰质炎其他病毒性脊髓炎创伤脊髓性肌萎缩Ri
2、ley-Day综合征肌源性疾病(Myopathic)多发性关节挛缩肌营养不良纤维比例失调先天性肌张力低下肌萎缩性肌强直病3.2姿势动力学平衡视觉障碍,前庭功能障碍,双下肢不等长3.3胸廓静力学平衡胸廓成形术后,严重的胸廓瘢痕挛缩等。4.特发性脊柱侧弯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最常见,约占总数的75%-80%。根据其发病年龄分为婴儿型(0-3岁)、少儿型(3-10岁)及青少年型(10岁后)。脊柱与脊髓畸形的诊断基础病史发现畸形的时间畸形的影响患者的一般状况家族史及患者的发育情况等物理检查大体观察站立位检查:前面观、侧面观、背面观行走步态神经系统检查肺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影
3、像学检查X线片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仰卧位侧方弯曲像悬吊牵引像支点弯曲像去旋转像CT和三维重建MRI脊髓拴系综合征脊髓纵裂脊髓空洞Chiari畸形核素检查电生理检查不同治疗措施的生物力学运动电刺激支具治疗牵引疗法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和三维矫形概念的出现恢复矢状面的正常形态(第一平面)轴位面的去旋转(第二平面)额状面矫正(第三平面)影响矫形效果的其他生物力学因素减压重排列稳定性内固定器械矫形规律总结撑开力总是在弯曲侧,压缩力总是在凸侧。每一个作用力应该终止在一个弯曲的端椎,而不应该延伸至另一个弯曲的椎体,否则作用力会进一步扩大本来已经张大的椎间隙,导致脊柱的不平衡。对矢状面
4、的作用力是应该被首先考虑的,第一根钢棒将建立矢状面序列,而第二根钢棒对矢状面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撑开总是产生绝对的或相对的脊柱后凸,加压总是产生绝对或相对的前凸。目前我们知道撑开力不应该作为腰椎的第一个作用力,撑开力也不应该超过胸腰交界处(腰椎平背综合征)。第十七章脊柱与脊髓畸形第一节特发性脊柱侧凸白金柱《矫形临床学》试行版(2011),洪毅主编。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临床康复教研室基本概念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国际脊柱侧凸研究会(ScoliosisResearchSociety,SRS)对脊柱侧凸的定义为:站立位脊柱
5、正位X线片上,脊柱偏离中心,且Cobb角大于10度。背面观:脊柱侧弯,双肩不等高,肩胛骨不对称病因学分类非结构性侧凸:是指脊柱及其支持组织无内在的固有改变,侧凸在侧方弯曲像或牵引像上可以完全矫正,累及的椎体未固定在旋转位上。如因姿势不正、神经根刺激、双下肢不等长等原因引起的侧凸。在病因得到治疗后侧凸即可消除。结构性侧凸:是指伴有椎体固定旋转畸形的侧方弯曲,患者无法通过平卧或侧方弯曲自行矫正侧凸,或虽矫正但也无法维持。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脊柱侧凸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间充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凸骨软骨发育不良合并脊柱侧凸代谢障碍性疾病合并脊柱
6、侧凸创伤、手术、风湿病、感染、肿瘤等原因导致的脊柱侧凸等。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占所有脊柱侧凸的75%-80%。其病因不清,患者一般无神经及肌肉功能的异常,影像学上无脊椎发育异常。按首次发病年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婴儿型(infantiletype),发病年龄在0-3岁之间;少儿型(juveniletype),发病年龄在4-10岁之间;青少年型(adolescenttype),发病年龄在10岁至骨骼发育成熟前。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最为常见。在超过30°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10:1。侧凸的评估①弯曲度测量:目前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c
7、obb法。在脊柱站立位全长正位片上以侧弯头尾两端向凹侧倾斜最大的椎体为上下端椎。上端椎上缘的垂线与下端椎下缘垂线的交角及为cobb角。一般认为cobb角的大小与侧凸的进展程度密切相关。Cobb角测定②椎体旋转度测量:通常采用Nash-Moe法,根据正位X线片上椎弓根的位置将其分为5度。0度:双侧椎弓根对称;Ⅰ度:凸侧椎弓根移向中线,但未超过第一格,凹侧椎弓根变小;Ⅱ度:凸侧椎弓根移至第二格,凹侧椎弓根消失;Ⅲ度:凸侧椎弓根移至中线,凹侧椎弓根消失;Ⅳ度:凸侧椎弓根越过中线,靠近凹侧。③髂骨骨骺移动或称Risser征:Risser将髂嵴分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