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09617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6
《产后大出血患者临床抢救和护理方法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产后大出血患者临床抢救和护理方法浅谈 【摘要】目的分析对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抢救与护理方法,为其临床诊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出现产后大出血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对抢救与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经过3个月至24个月的跟踪随访,发现导致产后大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但其他诸如前置胎盘,胎盘剥离不全,软产道撕伤和巨大儿等也是造成产后大出血的重要原因。结论产后大出血是产妇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更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应予以重视,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应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并给予相应处理,必要时应及时进行次全或全子
2、宫切除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保证产后大出血患者安全的关键。【关键词】产后大出血;临床抢救;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64-024产后大出血是产妇在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产后大出血指的是胎儿娩出后的24小时内,产妇阴道流血量达到甚至超过500ml,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分娩后的两小时内,往往来势突然,一旦救护不及时就会直接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同时给予相应处理,才能保证产妇安全。本组研究针对我院诊治和处理产后大出血患者的经验总结,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3、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出现产后大出血患者共计60例,平均年龄26.2±1.3岁,20岁以下患者1例,21-30岁患者45例,30岁以上患者14例,初产妇29例,经产妇31例,单胎妊娠49例,双胎妊娠11例,正常顺产48例,剖宫产12例,头位产38例,臀位产12例。60例患者分娩后出血量均超过500ml,其中500-1000ml者39例,1000-2500ml者18例,3000ml以上者3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33例,胎盘等原因16例,软产道损伤9例,巨大儿2例,全部病例救治后转归良好。1.2方法1.2.1临床抢救产妇出现产后大出
4、血情况时应及时给予抢救,首先要保持产妇平卧姿势,保障好保暖、抢救药物和氧气等准备。医护人员应积极配合,尽快准确地找出大出血的原因,及时制定方案,保证随时可以输血。然后及时给予救治:I.因子宫缩乏力而导致的大出血应手按4摩子宫底,刺激收缩,使子宫壁血窦闭合。具体方法为:耻骨联合上缘左手按压上推子宫,右手拇指在子宫部前壁,其余四指在后壁,均匀的按摩,将子宫腔内的积血压出,必要时可据产妇情况注射缩宫素,或者在子宫体直接注射缩宫素,从而通过强烈刺激子宫收缩来止血;II.胎盘原因引起的大出血应采取子宫还纳术,将部分粘连的胎盘轻轻剥离,在必要时进行刮宫。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5、,准备随时给予吸氧;III.软产道损伤引起的大出血,应立即缝合,为防感染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无菌;IV.密切关注血液容量一旦发现血液容量不足,应立即为患者静脉输液,输液时要注意速度的控制,过快的输液容易给患者造成肺水肿等并发症,需记录出入量和重症监护记录单,必要时可以酌情进行颈静脉穿刺,多参数心电监护,同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及时掌握生命体征情况。术后需留置尿管,排空膀胱可以促进子宫收缩的同时还便于观察尿色及尿量,因为尿量的多少,能够直接显示出血容量及肾功能状态情况,一旦发现尿量不足30mL/h,就意味着患者的血容量不足,需快速补充。最后,收集整理出血量,颜色,是否有血块
6、等基本情况,进行正确评估。1.2.2临床护理4抢救后带病情稳定,首先要保持好病房的安静,尽可能地减少探视,保证产妇充分良好的休息,也有利于保证产妇良好情绪;保持室内环境整洁、通风,床单等用品要及时更换清洗,并定期消毒;保持会阴清洁,用5%活力碘清洗。帮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既有利于幼儿,也有利于子宫的收缩,以利恶露排出。此外还要做好心理护理:分娩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通常都会使患者及家属感到恐惧和惊慌,抢救的同时,应给予产妇及其家属安慰、最好能解释这一过程的安全系数和出血原因,需要医护人员表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对待患者及其家属要有耐心和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解除其心理负担,
7、更好地配合抢救。1.2.3出血停止后护理产妇应尽量卧床休息,营养需加强,才能更好地增强抵抗力,这时仍然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加强护理;为防止逆行感染,每日用浓度为0.1%的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外阴3次或酌情应用,产妇如有侧切口需应用红外线烤灯理疗2次/天,纠正贫血,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1.3统计学方法全部观察数据使用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通过X2和t检验,当P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