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版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沂水镇中心校教研室进入一年级我们现在站在哪里——我们的起点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的目标我们怎么去--我们的策略一、我们现在站在哪里--我们的起点1.有多少学生接受了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谁没有上幼儿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如何?2。有多少学生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什么程度?哪些人没有基础?3.学生入学前的识字底子怎样?有多大差异?处在两头是哪些学生?4.哪些学生经常倾听家长讲故事或自己有阅读的习惯?5.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感知的特点注意的特点记忆的特点思维的特点二、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的目标(一)汉语拼音教材在语文学习
2、的一开始,仍然安排学习汉语拼音,而不是识汉字或读课文。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考虑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功能,学会了汉语拼音,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识字拐棍,将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汉语拼音能够帮助方言区儿童正音,读准汉字.这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把汉语拼音最基本的内容安排在教材的最前面。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l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拼读音节不是直呼。l “书写”即抄写,不是默写.提示检测要求:
3、不要求默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不要求掌握标声调的方法,不要求给汉字注音。l “借助”,准确定位汉语拼音教学:①帮助识字,学生掌握了这个识字拐棍,将大大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②帮助方言区儿童正音,读准汉字,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二)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20个,见P146《汉字笔画名称表》),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l 多认少写:“多认”,可以使学生提早步入阅读,“少写”,又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l 会认字:
4、要能读准字音,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大概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l 会写字:要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正确运用。此外,要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怎样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可以进行课外识字竞赛;定期召开课外识字成果展示会。)(三)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情感、态度这个维度提出)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正确、流利)能背诵古诗和部分课文。(“学习"是过程)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4.认识逗号、句号、问号
5、和感叹号。(不要求使用)5。积累词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口语交际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学普通话)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倾听的要求)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应对的要求)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的要求) 一年级的五点教学要求:——崔峦老师1.学会汉语拼音(会读、会拼、会抄写);2。识字、写字;3。正确地朗读;4。在不同场合与人主动地交流;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没安排写句子和写话(一下开始安排),教学时灵活掌握。从近两年的教学实际来
6、看,有两种错误的倾向要引起注意:一是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过于简单、片面。比如,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和吸收,但却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二是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切实际,过分拔高。比如,要求认识的生字也要学生书写;学习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这些做法既增加学生负担,又导致教学时间不够,使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希望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从“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三、教材的基本结构入学教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汉语拼音:13课、四个复习↓识字和课文:识字8课,分为两组,单元一和单元四;课文20篇,分为四组,单元二、三
7、、五、六;每组之后安排一个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后面安排一次口语交际.↓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100个.↓汉字笔画名称表:20个四、教材的编排特点(一)入学教育入学教育共四幅图,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和“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初步了解学校生活的一些侧面,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并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姿势和书写的执笔方法,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打好基础。引起重视、讲清要求、常抓不懈。教学时,要把观察图画与生活实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