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中国的软实力分析.doc

德国与中国的软实力分析.doc

ID:62047485

大小:10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16

德国与中国的软实力分析.doc_第1页
德国与中国的软实力分析.doc_第2页
德国与中国的软实力分析.doc_第3页
德国与中国的软实力分析.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德国与中国的软实力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德国与中国的软实力分析摘要:当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军事的发展,更加取决于软实力的提升。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是无形的。而正是这种无形因素,推动着国家的发展,软实力将是提升硬实力的重要基础。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系;中国,作为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体系;他们都在全球化的环境下飞速发展,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他们的软实力各有什么特点呢?本文将由教育和哲学两个方面来分析德国和中国的软实力关键词:中国德国

2、软实力教育 哲学分析对比1.德国软实力1.1教育德国重视教育的发展,历来为人们知晓。有“现代大学之母”美称的柏林洪堡大学,正是德国普鲁士国王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诞生的。教育是民族之本,德国今天领先的科技,高素质的人才都源于完善教育的体系。德国德国的小学教育只有短短的四年,依据小学的成绩、教师的鉴定和家长的意见学生将被决定升入哪一类中学学习。小学毕业后,成绩较好的学生通常选择文理高中就读,为期八至九年,这是进入高等教育必经之路;成绩次好的学生常常会进入实科中学,学习五至六年,学校以培养中等

3、的工商业界、政府机关的实务人才为主;成绩再次的学生则就读五年制的职业预科和职业教育完成学徒训练,并以从事工业、制造业为主。德国这样教育体系完备、教育形式灵活,拥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对职业生涯的预期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而且,不同的教育形式之间是互通的,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通过2~3年的学习继续参加高等院校的普通教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然而,这样的教育体系同样存在着弊端,德国学生小学4年毕业后(一般只有10

4、岁)分别进入基础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3条不同的教育渠道,理论上说,学生的成绩如果发生变化,有可能在三类学校之间转换,但对多数孩子来说,进入哪一类中学基本上决定了今后人生的走向,这实在是为时过早了,会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发现不了自己究竟适合哪条道路,没能发挥自身潜力。2.2哲学德国哲学历时三百余年,弥久弥新,不仅自身理论繁荣而且世界影响也越来越大。现代性批判是自德国古典哲学以来都存在的恒久主题。从总进程上看,德国哲学对现代性批判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时期、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中新时期、

5、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晚近时期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新近时期。德国的哲学家非常多,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直到叔本华、马克思、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都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对各国的哲学思想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2.中国软实力1.1教育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千年未间断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是教育的萌芽。而当代,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以及重视程度越来越大。2010年我国投入教育领域的资

6、金首次突破GDP的4%,中国教育排名上升到全球第61位。同时,我国规划在全球建设孔子学院,全球掀起了“汉语热”,中国文化正逐渐被国外接受。但是,中国大量教育资金的投放合理吗?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是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指不同地域或学校由于教育资源分配和利用的不均衡,所产生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上面两个图可以看出:第 1类区域在教育的人、财、物所有指标上与其他区域的比较优势是巨大和明显的,是我国教育发展最高水平区域;第2类区域在教育的人、财、物所有指

7、标上低于第 1类区域(在生师比指标上差距较小),在除生均财政经费指标外的其他人、财、物指标上显著好于第3类区域,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第3 类区域在教育的人、财、物所有指标上都远低于第1类区域,而且大部分教育人、财、物指标与第2 类区域也有显著差距,是我国教育发展较差水平地区。中国的教育是全民普及的教育,而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将导致人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人人平等,不仅要体现在法律上,更要体现在教育,福利上。教育资源应为人人共享,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得教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2哲学

8、中华文化虽然孕育了诸子百家,但主要哲学流派为儒、道、释,且三派间相互影响深远。中国哲学思想主题的确立肇端于先秦的“礼崩乐坏”时期,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模式为背景,在对“礼崩乐坏”原因的形上追思中完成和谐社会的哲学建构,既是中国哲学的神圣使命,也是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除传统的“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说外,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三:其一,是“天人关系说”。“天人关系说”以冯友兰、张岱年等为代表,以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