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044442
大小:3.57 MB
页数:51页
时间:2021-04-13
《[整理]吴雪芳-各种常见引流管的护理教学讲义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吴雪芳-各种常见引流管的护理主要内容赖祖亮@小木虫1什么是引流?2引流管的一般护理3临床常见引流管的护理引流:是通过引流管将体内的积聚的血液、脓液、消化液、分泌物、渗出物、尿液等排出体外。引流胃肠减压管胃肠减压的目的:有效的胃肠减压将积聚胃肠内的液体气体吸出,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放置位置(深度):发际至剑突或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的长度。Y型固定法3M透明敷贴水胶体3M外科胶带胶布竖剪,横剪丧失弹性Y型固定法鼻部用外科胶带横贴固定3M敷贴及水胶体固定于脸颊胃管标识粘帖于管道靠近肩部的位置用夹子空心固定在衣服上胃
2、肠减压管的护理要点1、妥善固定:注意胃管的外露长度,防止胃管脱出,并且在固定胃管处做一公分标记。2、保持引流通畅:保证持续负压吸引(维持在-1.6kpa),若无胃液吸出,且挤压无效,应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胃液粘稠易堵塞胃管,可予温生理盐水冲洗。3、防止感染:每日进行两次口腔护理,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及有无腹胀、腹痛、误吸等症状,每日更换负压器。胃肠减压管的护理要点4、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状。正常胃液为无色半透明或微混的液体。胆汁返流时呈黄色或草绿色;灰白色见于混入大量的黏液;红色、棕色、咖啡色见于黏膜损伤、上消化道出血、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粪汁样
3、液体见于低位性肠梗阻。若术后短期内胃管不断吸出新鲜血液,24小时仍未停止,甚至出现呕血和黑便,说明有出血的可能。胃液引流过多提示可能存在胃排空障碍(胃瘫)可能。5、拔管: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无腹胀,引流液减少,肠鸣音正常,即可考虑拔管。腹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的目的:引流出腹腔内积血、积液、渗出物,防止继发感染。放置位置(深度):管道总长度22cm。下腹部手术通常放置盆腔最低点。其他:吻合口旁(胆肠、胰肠、胃肠、肠肠)、脾窝、肝脏创面旁、胰腺残端。粘帖于引流管与康乐保连接口上方约5-10cm处高举平台法固定腹腔引流管固定下床时引流管用安全别针固定于衣服上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4、要点1、妥善固定:防止牵拉,防止脱出。2、保持引流通畅:经常挤捏引流管,防止管道堵塞、反折、受压。堵管表现:引流液减少、伤口敷料有渗血、渗液、腹胀、发热等,及时汇报医生处理。3、防止感染:引流袋应低于引流口,注意无菌操作。4、放置时间:视手术类型及引流性质而定。术后3-5天左右。5、引流液的变化:一般术后正常引流液为暗红色,手术当日和次日稍多并逐日减少。腹腔引流管的护理要点4、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状。术后引流量大于100ml,持续3小时,并且管壁温热,引流液成鲜红色,应警惕腹腔内出血。引流液颜色成胆汁样,怀疑胆瘘。引流液混浊,测淀粉酶升高,考虑胰漏。引流液中有食
5、物、肠液或粪便引出,考虑肠漏。5、拔管指征:术后3-5天左右,引流液逐渐减少,24小时少于10ml,颜色由鲜红色转为淡红色或无色。腹腔引流管挤压时一手用力压住远离腹腔引流管10~15cm处,使引流管闭塞;另一手握成半拳状挤压靠近腹腔段引流管,即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及大鱼际肌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然后两手同时松开,由于重力作用腹腔内积液可自引流管排出,反复操作。如何挤压腹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留置导尿的目的:引流出膀胱内的尿液,解除尿潴留,避免术中膀胱充盈误伤膀胱。放置时间:橡胶导尿管:留置时间为一周。乳胶导尿管:留置时间为14天。硅胶导尿管:留置时间为30天。导
6、尿管固定、导管标识留置导尿管的护理要点1、妥善固定:防止牵拉,防止脱出损伤尿道。2、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反折、受压、堵塞。3、防止感染:每日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两次;引流袋低于引流口,防止尿液逆流引起感染;康乐宝引流袋一周更换一次,注意无菌操作;鼓励多饮水和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减少尿路感染机会,预防尿结石的形成。4、观察尿液:量、颜色、性状。正常尿液:呈淡黄色,当出现少尿、无尿、颜色异常或混浊时,应及时报告。5、拔管:一般术后1-2天拔管,如有肛门疾病术后延迟或遵医嘱拔管。年长儿:患儿能自行排尿,先要进行膀胱括约肌的训练夹住尿管后有尿意。小结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
7、畅防止感染观察引流液引流管的一般护理要点谢谢聆听!第二章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下法”。形成里实证的病因不一,有因热而结者,有因寒而结者,有因燥而结者,有因水而结者。人体体质有虚实之异,故治法、用药亦随之而不同。因热结者,宜寒下;因寒结者,宜温下;因燥结者,宜润下;因水结者,宜逐水;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因而泻下剂相应的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