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921492
大小:1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5
《“懂而不会”现象剖析及应对策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懂而不会”现象剖析及应对策略-中学数学论文“懂而不会”现象剖析及应对策略江苏苏州汾湖高级中学庄林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懂而不会”的现象,这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处于“似懂非懂”状态,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但理解得不够深刻,处理问题的技巧不灵活等导致不会。这种“懂而不会”的现象直接成为了学生考试分数不理想的“杀手锏”,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地削弱。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尝试剖析一些“懂而不会”的现象和寻找应对策略。一、看清学生“懂”的层面事实上,学生学习过程中认为的懂和老师要求的懂内涵是不一样的,学生认为的懂大多是对知识浅显的认识。比
2、如有些学生只会简单、零碎地记忆一些公式、定理、性质,只能直接简单地套用公式和法则,而往往不能把它们系统的联系在一起,不能进行归类、联想。这种懂是机械的“懂”。学生说的上课“听得懂,课后自己不会做题”,其实有很多是对“懂”的理解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教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教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出来;没有教师的提示,就想不出,这种“懂”不是真“懂”,而是似懂非懂,是依赖于教师的“懂”。这样的“懂”表明学生对知识只是“工具性的理解”。二、抓住学生“不会”的本质上述的“懂”,必然会造成学生的“不会”,不
3、会的本质在于学生对知识没有真“懂”或“懂”得不透彻。没有了教师的启发和铺垫学生做题“步履蹒跚”源于缺乏“关系性理解”的基础,学生对知识掌握不扎实、模糊不清致使难以让知识融会贯通,难以让思想迁移。三、常见的“懂而不会”现象剖析(一)只能“旁观”,不能做“当局者”——懂意思,不会过程数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而且通常要会书写,才能表达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有些学生在课上很能跟上课堂的节奏,也很会“附和”老师的讲解,但是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一个问题时,却会漏洞百出,完全不符合逻辑思维。比如,立体几何教学中由面面垂直得出线线垂直的证明过程中,学生
4、知道先证线面垂直,才能得到线线垂直,但在由面面垂直证线面垂直的书写中,常会出现漏条件,表达很随意,没有条理的现象。整个证明过程要凭借教师的想象才知道学生是要证这个结论,却漏掉了那个条件。再如由线面平行推出线线平行的应用中还有这样的情况,如果给出命题“若∥,,则∥”判断其真假,学生能很快判断是假命题。在证明过程中很多学生竟还是用以上命题来证明线线平行的。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立体几何中这种现象出现得比较多,表现最突出的也就是上面两个概念的应用。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是原因学生对概念停留在感知的阶段,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理性知识,自然也无
5、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二)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懂局部,不会整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现象,表现为考虑问题时只想到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也就是所谓的考虑问题不周到,思维不严密,解题思路不全面,答案残缺不全。这种情况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也因此在考试中常常徒劳无功。(三)方法的“巨人”,计算的“矮子”——懂方法,不会计算平面解析几何的解答题,大多数计算比较复杂,经常看到学生解题时写了满满的一页草稿纸,发现错了,又重新写,可见解题方法找到了,但是运算技巧没掌握。特别在求解圆锥曲线问题中,学生常常被繁杂冗长的运
6、算所困扰,有时即使方法会的,也因害怕繁琐的运算或不会运算的技巧而放弃最后的求解。在课堂上花去大量时间探究解题方法,匆匆给出计算结果,过程留给学生课后算。学生也因此不太重视运算技巧,或者由于课后其他作业繁多,认为解题方法已经掌握了,只要考试时计算细心点就可以了,平时不需要多练的,也就没有按教师的要求课后自己从头到尾算一遍。哪知真要做时却不会。四、探索应对策略(一)合理利用错误资源面对已经发生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懂而不会”,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急于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可以学生的错误过程为依据,举出一些反例来说明过程的不合理,从
7、而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以自我反省,特别是以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所以教师要顺应错误,应势利导,抓住“错误”这个教学契机,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纠错思维空间,碰撞出正确的智慧火花。面对未发生的错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凭借经验,有些关键性、规律性的错误是可以预料到的,在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时,要从学生的思维规律出发,提前预设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问题。(二)注重概念本质教学把握概念实质,培养学生严谨思维。数学的概念是从大量的事实抽象得到的,学生在运用概念时
8、,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住概念中的实质,而是只注意到概念中某一条件,忽视了隐含在概念中的另一部分的本质属性,从而酿造成解题的错误。(三)试教学生运算方法在学生的平时作业中,由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