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课标修订、教材 …

小学品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课标修订、教材 …

ID:6185012

大小:167.50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7-11-14

小学品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课标修订、教材 …_第1页
小学品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课标修订、教材 …_第2页
小学品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课标修订、教材 …_第3页
小学品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课标修订、教材 …_第4页
小学品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课标修订、教材 …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课标修订、教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品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基于课标修订、教材编写与教学创造钟晓琳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12月20日·西安前言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DuaneP.Schultz)曾批评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竟把人看作巨大社会机器的一个无限小的部分。据说,人已不再被看作人类了,而是看成人事上、统计上和平均意义上的人了。”(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07页)世纪之交,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代表性国家与地区都高度重视价值观教育,共同把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教育作为推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并突出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在道德

2、价值观教育中,各国将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基本着眼点,将价值观视作“人”的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回归“人本”、回到活生生的人本身,已经成为国际道德价值观教育方面突显出的共同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在国家宏观层面提出“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反对片面强调经济指标的高速增长、“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明确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十年来的小学品德课程改革是一项寻找人的教育、寻找童真生命、寻找道德价值观与儿童生命相遇的神奇而艰巨的探索工作,它时时考验着我们的理论、信念、方法能否通达教育活动的现场。一、本世

3、纪初中国小学品德课程在往什么方向改?时间文件1982年5月《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五年制)1988年《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试行)》1993-1995年《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1997年4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2001年10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2002年5月2003年5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一)课程依据: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

4、准在中国教育史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沿用了40余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才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主要表现。此后“教学大纲”的用法延续到20世纪末。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

5、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谓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它隐含的教育理念是培养成功者的教育,凡达到基本标准的学生都是成功者。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这种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意在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作

6、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获取结果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与变化。规范化专业化1.将以政治与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为统帅的“大德育”转向以个体道德品质建构为核心,同时包括政治价值观、法治精神教育在内的“大德育”。人在诸种社会性关系中的自我处置,也即道德品格的培养才是德育的根本。以小学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的诸种关系作为道德学习的结构框架,从而凸显出道德是大德育的核心和灵魂,学生个体品德发展是品德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二)确立了“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理念2.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按年段一分为二,整合多学科的单科形态,调整为由相关领域知

7、识构成的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遵循品格教育、人格教育的规律、机制,一定程度上匡正科学主义、尚智主义的偏向,不追求自成起结的学科逻辑,将品德、心理、自然、历史、地理、法律、国情等知识领域加以整合,并着力追求学习者的道德思维、情感、行动意愿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整合。3.将自上而下传递既定的、较为封闭的教化体系转向将学习主体的生活经验作为品德学习的起点、主题与契机,走下学上达之进路。回归生活并非仅来自西方文化,它也是儒家“从眼前切近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