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doc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doc

ID:61789981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20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doc_第1页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doc_第2页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doc_第3页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一、现状:机构和制度上有保障,学生认同度参差不齐学分设置上,清华大学本科生要选修13学分,必须选择包含2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1门艺术与审美类课程。理、工、医类在规定课组内选课;文科生要跨专业学选课。南昌大学通识课程包括两个门类:“一类通识课”相当于公共基础课中的必修课,有思想政治、外语、军体和计算机类;“二类通识课”由历史与文化类等五大门类组成。在“二类通识课”中,全校本科学生都必须至少选择每个门类中的一门课。这样,人文通识课就达到了10学分以上,很显然学分要求太高,不适合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因

2、其总学分共80个左右。为了符合这个标准,有的学校就把原本就有的课程,如两课类、体育算作人文通识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不符合通识教育的宗旨。吴薇在以理工科院校为蓝本的、《大学教师发展与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基于某大学的问卷调查》中,用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许多大学生对此类课程不感兴趣,这一数据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7%;而57%的大学生认为校园文化环境的缺失,只是上好一两堂课不起什么作用;52%的大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讲授反映出其对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真正的重视,这一数据直接关联到38%的大学生,他们认为学校缺少高素质的人文教师与学者,大概

3、是影响课堂质量的重要原因。还有23%的学生认为除了专业知识传授之外,很少有教师在专业课堂中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一些学生不满意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低。对此,超过80%的学生认为教师转变观念和提升教育思想是首要问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拓展视野,同时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表达艺术。虽然这份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文化素养薄弱,但是现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一些院校似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厌其师烦其道”的现象,可见,在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将其作为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

4、全人格、学会做人等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育人效果却并不理想。4学海无涯二、传统文化课实效性差:显性课程有待规范和提高,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待发挥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是要从立德树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培养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如果说高校中开设的传统文化类文化素质课属于显性课程,那么专业课教学以及校园人文环境熏陶所承担的就是人文素养的隐性课程。当前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实效性差的原因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显性课程有待规范和提高1.适用的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材缺乏———选读相当比例的原著应成为教材不可或缺的部分。现

5、在,专门为传统文化等通识课编写的教材比较少,更多的是比较专门的教材,而且教材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缺乏以问题带经典作品原文,以作品印证问题的编排方式,不能引起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兴趣。近百年来,经典教育在正规学校中被赶出课堂,而且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反对读经,导致学生基本上都未接触过经典的原著。因此,选读相当比例的原著应成为传统文化教材不可或缺的部分,至少要成为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尤其是师范学校文科学生的必修课。同时,继续并增加义务免费读经和经典的班。2.教法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确定学习的次序、理清理念与佐证的关系是关键。许多传

6、统文化课由一个教师将各家各门从先秦到清代、从天文地理到易道尝试列出专题,由学生自己先做一个策划或收集资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与总结;或者是由多位教师分主题分别讲授,这不失为好的尝试和创新。但是,无论是教师一言堂还是学生自主作业,都要注意理念为先,把握灵魂,知识或历史的梳理更应发挥到佐证的作用。由此,一切的前导其实应从中国传统文化灵魂最深厚和基础的儒家经典选读为前导课程,对于中国人所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及思维方式有所把握和了解,再以传统文学、艺术及民俗后续各单元知识和材料等来佐证,把握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搏,在传统

7、与现代性的追寻中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3.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可尝试模块组合以适应不同专业素养的培养需求。因为传统文化课程涉及面太广,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样板,导致“4学海无涯因人授课”,授课教师只挑擅长部分讲授的情况较普遍,也缺乏专家进行正规课程建设;面对文科生、理科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如何进行课程建设,经验不足。开设通识类课程的目的在于人文基本素质养成。但是由于迫于应试压力等各种原因,学生有时并不能将其溶化于骨髓并迁移到专业素养中,达到慎笃的境界,所以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可尝试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教学设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素养要求来设置模

8、块,结合专业及岗位实际添加和选择相应内容,强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二)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能否充分通过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的关键。1.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