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必须进行形式分析  .doc

阅读教学必须进行形式分析  .doc

ID:61667167

大小:28.4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3-09

阅读教学必须进行形式分析  .doc_第1页
阅读教学必须进行形式分析  .doc_第2页
阅读教学必须进行形式分析  .doc_第3页
阅读教学必须进行形式分析  .doc_第4页
阅读教学必须进行形式分析  .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必须进行形式分析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必须进行形式分析  作者:朱自强 作者简介: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原文出处:小学语文内容提要: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讲内容,不讲形式。但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形式分析,才会深层地进入它的语言世界,发现其独有的语言形式与作品的思想或情感内容的关系。小学生在文学上具有很好的形式感,语文教师在小学阶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形式分析,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情境与内涵,提高分析能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期刊代号:G391分类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20年02期关键词:阅读教学 形式分析 儿童文学       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形式分析,才会深层地

2、进入它那独有的语言世界,发现这种独有的语言形式与作品的思想或情感内容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越是面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越是要对其进行形式分析。脱离形式分析,只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词不达意、半途而废的。不仅讲内容(写了什么),而且讲形式(怎么写的),才能真正将语文教育、语文学习落到实处。某些人文教育、文学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之所以受到质疑甚至诟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关注思想内容,忽视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一体性,没有将文学当作“有意味的形式”。      李利安·史密斯说:“一本好书之所以是优秀的,在于它出色的文学价值。也就是说,不仅它的内容是重要的,而且如何

3、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至关重要。”[1]史密斯所说的“如何来表现它的内容”指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形式问题。      苏珊·朗格指出,艺术“这里必然有着某种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占有它,哪怕是最低限度地占有它,作品也就有了艺术价值。这种性质是什么呢?在卡尔特修道院里神圣的索菲亚像和窗孔上,在墨西哥雕塑、波斯碗、中国地毯、乔托的帕多瓦壁画、普桑的杰作之中,究竟有什么共同的东西?似乎只能有一种回答:那里有着有意味的形式”。[2]      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苏珊·朗格还列举了吉卜林的儿童故事《密林故事》(即《丛林之书》),说明其特别的语言形式在表现故事内容上具有的功能

4、和起到的效果。《密林故事》“幻想的‘现实’主要是通过语言形成的:动物们说一种古代英语,彼此以‘汝’相称,讲话用虚拟语气‘贤弟,非汝在此,吾侪岂不备感凄清乎’(forwebelonelyinthejunglewithoutthee,littlebrother)。用一般现在时而不是通常的进行时形式(吾往焉‘Igonow’而不是‘我要去’‘Iamgoing’),所以他们的语言有一种翻译的味道。这就为这些语言赋予一种微妙的从动物语言中‘翻译’过来的腔调。不时地穿插一些印度文字有助于使它成为一种丛林语言。各个人物都有印度名字,这就使他们身处一片陌生的土地,而这种陌生感又被一种纯粹的诗歌手

5、段所渲染,即运用很少的文字,对已经很奇异的情景进行夸张的描写。但是,那些相同的名称又给情景确定了一个真实的地理位置,甚至在它们变得与众不同的时候,它们也没成为‘仙境’,而是使故事具有一种接近自然的外形——甚至比多数人实际生活中的更接近。”[2]      我们以戴望舒的现代诗《烦忧》为例,看看这首诗的“有意味的形式”: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6、  这首现代诗的每行诗句都是匀齐的,而且每行诗句都有四个音尺:三个“两字尺”和一个“三字尺”,这就形成了平稳、舒缓、和谐的节奏感、韵律感,特别适合朗诵。不过,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的最独特之处在于两节诗句之间的回环关系:第一节的末句做了第二节的首句,第一节的第三句做了第二节的第二句,第一节的第二句做了第二节的第三句,第一节的首句做了第二节的末句。也就是说,第二节诗句整个是把第一节的诗句从尾到头又重复了一遍。这绝不是诗人没有什么可写的了,用重复的诗句来凑数,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二节的诗句与第一节的诗句一一对应,形成了“顶针格”,这样的修辞形式,造成了一种循环往复

7、的特别效果。如果用情地朗诵这首诗,读到第二节的末句,读者也许会情不自禁地再去“顶针”,又从“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朗诵起,这样就回到了第一节的首句。这样一来,这首诗就可以循环往复地一直读下去,而这不正与诗中主人公抒发的那缠绵不绝、没完没了的单相思相契合吗?      儿童文学中的童诗也有与《烦忧》相似的“有意味的形式”:      春娃娃的花篮哪去了?      夏哥哥的绿叶儿遮住了。      夏哥哥的绿叶儿哪去了?      秋姐姐借去做地毯了。      秋姐姐的地毯哪去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