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doc

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doc

ID:61652133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06

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doc_第1页
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doc_第2页
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doc_第3页
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doc_第4页
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者:陆茂荣在蓬勃发展的课改背景下,完善学习方式,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正在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几年我们较多地关注着基础型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相比过去曾经长期执行的“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确实有利于学生发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一时之间,研究性学习成果累累,经验迭出。但如果我们深入课堂,进行认真的总结研究,则不难发现在“繁荣”的背面,较普遍地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不和谐现象。如果对此视而不见,则老师们完善学习方式的探索,就有走弯路的可能。问题一:视接受性学习为糟粕,

2、弱化基础知识教学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基础知识,即《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归入A层次的那些明确知识——能清晰地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前人认识的结晶——通过接受性学习来获取,直接、系统、花时少效率高。只是我们需要注意,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时,不要硬塞,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接受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正确运用,在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但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

3、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老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连续不断的提问。曾听过这么一节课,未见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指点传授,也未见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课伊始老师就不断提问,整堂课竟提了三十多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学生随之忙忙乎乎不断举手起立,照本宣科,老师自以为这就是研究性教学。在课后随机的抽查中,大部分学生离开了教科书,连最基本的知识都答不上来,遑论稍微复杂些的问题了。这种高密度低要求的提问,囿于教学内容的表面,基本无质疑、思辨的价值,却排挤了本该得到重视的基础知识教学,还将历史课极为重要的时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人物的

4、完整性等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毫无生趣。其实,这种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做法,其本质仍未跳出“灌”的泥淖。“不在于让学生学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想了多少东西”,这是眼前较为时髦的一句话。重视“让学生想了多少东西”确实没错,但“不在于让学生学了多少知识”的必然后果是抛弃接受性学习、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失却了基础知识依托的所谓探究活动,只能徘徊于就事论事的浅层次中,或干脆只能是胡思乱想。这句时髦话代表着课改中一种浮躁心理,似是而非。对接受性学习方式保持正确的认识,予以适时的运用,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是课改中不容偏废的一个大问题。问题二: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学过程指

5、导者、组织者的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但如果这种设计一味从教师自我出发,不关注学生的差异及他们不同的发展可能,那么教学中学生将始终处在被动接受、消极应付的状态,结果只能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与研究性学习的本意相去甚远。情况有二:其一,教学中一切惟教案为是教学中完全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发展,不敢超越一步,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在这种课上,很少能听到学生的不同意见,很少见到多种思想之间碰撞的火花,很少有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与别人的理解沟通。这时的提问与思考,徒具“研究”的外壳,难以掩盖学生思维的贫乏,因为他们的思维活动已被教师排斥。

6、如果说在科学创造中,个人的灵性最终表现为对共性和规律的探求,那么在体现人文精神的历史学科中,通过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个人灵性,则是最可宝贵的创造力的源泉。统一在教师意志下的求同思维,是历史教学的大敌,它会扼杀个性的发展。强人从己的教学,说明教师对“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等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心目中只有对教学目标的预期而没有学生可能超越教案的心理准备。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为追求的结果,它所能体现出来的至多是教师的思维结果,而正在扼杀的却是学生的灵性。其二,设定的探究目标过高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热衷于向学生提出问题,但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

7、水平,所提问题过于艰深。太过深奥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丧失了挑战性,也不具备思维的开放性。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探究讨论要么是抽象空洞不得要领的,要么是讨论场面冷清,学生搜肠刮肚仍无话可说,只能以教师的“独唱”收场。教师对这些问题或许有自己的心得,但那只是教师的思维,不创设思维的梯度,没有架设合适的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绝不可能化为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这种现象,尽管披上了研究性学习、问题探讨等眩目的外衣,折射出的却仍然是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