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43890
大小:32.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05
《徐庶故里话徐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徐庶故里话徐庶知识与能力:结合地方资源,了解地方历史名人,探究其精神价值,提升精神层次过程与方法:实地考察、史料名著整合研究、类比提炼、自主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家乡名人孝的美德,把孝敬之道作为做人的根本。课前准备:时间:两周1、 参观徐庶故里徐庶庙。2、 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三十五回、三十六回、三十七回3、 《金南漳文化遗产廊道》一、 导入南漳自古就是个好地方!这里山川秀美、物华天宝,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我们刚刚参观了徐庶故里徐庶庙,今天我们要共同谈论话主题是:徐庶故里话徐庶。二、知人,概括事迹通过这两星期的准备,我们的同学们
2、用实地考查、阅读名著及文献多种方式,对徐庶其人的生平事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请一位同学简要概括徐庶生平事迹,其它同学请仔细听,如果你发现和你所了解的有出入的地方,一会儿请补充。教师准备:徐庶原名徐福,本是寒微人家的孩子。(注:《魏略》原文“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有人将其解释成徐庶原为姓单人家的孩子,不过目前主流说法将“单家”解释成背景单薄、出身寒微的人家,故有了如本文的解释。)徐庶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曾于东汉中平末年(189年左右)为人报仇,脸上涂上白垩,披发逃走,被官吏抓获。官吏问他姓名,他不回答,于是官吏将他绑到车上,击鼓行于市,认识他的人也不敢说。后来,
3、徐庶的同伴一起来解救他,得以逃脱。徐庶感慨获救,从此弃刀戟,换上疏巾单衣,折节向学。开始拜访学堂之时,诸位学生听说他以前作过贼,都不与他接近。徐庶于是摆出卑躬的态度,常早起独自扫除,从而得以听课,通晓义理。他与同郡的石韬交好。据说徐庶、诸葛亮、庞统等人相友善且皆为司马徽学生,习于今天的水镜庄,有历史遗迹为证。刘备屯于新野期间,徐庶见是大丈夫建军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便毛遂自荐去见刘备,被刘备所器重。他真诚地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于是历史上有了“三顾茅庐》的佳话。徐庶为刘备献奇策、设奇谋,屡战屡胜,甚为曹操恼怒,一心想除掉心腹之患,但又怜惜徐庶之才。当访得徐庶为孝子后,
4、于是设计骗得徐归曹。魏黄初年间(220年-226年),徐庶在魏国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太和年间(227年-233年),诸葛亮出兵陇右,听说徐庶和石韬在魏国的官位,感叹到:“魏国的人才就特别多吗!为何这二人不见重用啊?”几年后,徐庶病逝,留有碑在彭城。三、论世,评价徐庶。1、 结合历史现实,你认为徐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事实评说。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是:徐庶是一个顺应时势的人,因为在群雄逐鹿的时代里,他能主动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徐庶是一个善于规则自己人生的人,这主要指他的前半生,少年任侠,获罪逃生后,重新制定人生的目标,且做出努力付诸行动。
5、徐庶是一个很典型的孝子,为了孝义,放弃梦想,这种牺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天都很难能可贵。徐庶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不嫉妒别人的才能,惟贤是举。徐庶是一个大隐隐于朝的人,他身在曹营却一言不发。…………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天我们来评价一下徐庶,你认为徐庶的人生完美吗?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完美:徐庶因为其对刘务的忠诚,进曹营后一言不发和对其母亲的孝而流芳千古,他成为了在三国中忠和孝的化身!不完美:徐庶的忠属于愚忠,他认为刘备有雄才大略,于是投奔于他,历史证明其实曹操也是个有抱负的领导,因此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很遗憾。不完美但令人敬仰:徐庶对母极孝是我们中华的优秀传统,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义:“孝”是一个人立世做人的根本。即使是我们今天万分崇敬的诸葛亮也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四、察今,学习徐庶是啊!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角铮鸣,历史不总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徐庶虽然没有在刀光剑影中杀出一番丰功伟绩,但是在我们今天以“百善孝为先”为原则的社会里,他的“孝”当然还是给我们后人的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1、请阅读《论语》中有关“孝”的论述。(大屏幕出示)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7、者怀之。《论语~公冶长》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③宰我问:“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食夫稻,衣夫帛,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也,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⑤:“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⑥“父母之年,不
8、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