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40260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05
《问题导学引领生物课堂的策略MicrosoftWord文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问题导学引领生物课堂的策略1问题设计要精细w。w-w*k&s%5¥u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这些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难易适中。力求达到布鲁克所说的境界:“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1.1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高考资源网在高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
2、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时,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探究:(1)提出探究的问题:植物向光生长的条件。(2)做出假设:固定方向的光线。(3)实验检验:达尔文及其他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单侧光引起胚芽鞘两侧生长不均衡。(4)进一步提出探究的问题:光是外部条件。从植物体的内部条件分析,向光性生长与植物体的哪个部位有关?(5)做出假设:与胚芽鞘尖端有关。(6)实验检验:科学家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7)再提出探究的问题:胚芽鞘尖端怎样影响其他部位的生长?(8)做出假设:胚芽鞘尖端产生的
3、某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怎样验证假设?(学生讨论后提出:切断一个胚芽鞘尖端与下部的联系,另一个不切断。然后比较它们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9)实验检验: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物质有促进生长的作用。(10)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11)做出假设:单侧光的作用是造成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尖端下部不均匀地分布。(12)实验检验:科学家的实验间接证明。(13)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这种物质是什么?w。w-w*k&s%5¥u(14)结论:科学家经分离得到了这种物质——
4、吲哚乙酸,并用实验证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人们将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1.2问题时机和问题的发展性。高考资源网我们所说的教学问题,实际是一个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所设计的具有阶梯性、完整性、系列性的,一组思维要求由低到高的问题流。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如果教师采用先讲述减数分裂的概念,再讲述精子形成过程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提的问题应当紧扣减数分裂的概念。①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发生在哺乳动物的什么部位?②在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染色体复制一次”?③“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5、使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几个精子?④“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原细胞中的减少了一半”,是由两次细胞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决定的?由此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重点讲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如果教师采用先讲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再让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则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能够抓住精子形成过程中的要点,有利于学生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①在精原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了几次?细胞分裂了几次?②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几个精子?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与精原细胞中的相比有什么变化?
6、③染色体数目的减半,是由两次细胞分裂中的第几次分裂决定的?④在决定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这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间期、分裂开始后不久以及较后阶段,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因此问题时机要有其适合度,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要持之以恒,具有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才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w。w-w*k&s%5¥u2问题意识要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
7、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1创设情境高考资源网(1)通过当场试验或实验演示的方式,设置问题的情境。(2)通过科学史中趣味事实的叙述来设置问题的情境。(3)借助直观手段,如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的出示,显示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4)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5)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激发矛盾、产生问题情境。(6)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现象自身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7)通过将问题“变形”创设问题情境。(
8、8)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w。w-w*k&s%5¥u2.2善待发问(1)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传统“权威”意识,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信息时代学生的问题可能会问得不着边际,打乱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学程序,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转移,甚至可能会使教师“下不了台”。如在讲“叶绿体,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时,有一位同学问:“叶绿体为什么能制造有机物,拿什么制造?”其实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