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几何基础.ppt

初等几何基础.ppt

ID:61630393

大小:918.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1-03-04

初等几何基础.ppt_第1页
初等几何基础.ppt_第2页
初等几何基础.ppt_第3页
初等几何基础.ppt_第4页
初等几何基础.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等几何基础.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初等几何的研究对象二、初等几何的内容体系1.初等几何研究的内容2.初等几何研究的方法3.初等几何的内容体系4.初等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类型初等几何简介1三、学习初等几何的重要性1.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2.逻辑能力的培养不能被数学的其他科目完全取代3.学习初等几何可发展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图能力4.学习初等几何有助于在生活现实中独立自主,提高动手能力,更是继续学习的基础5.你认为学习初等几何还有哪些重要性?(讨论题)21.几何发展大约经过四个阶段(1)实验几何(大约公元前七世纪前)(2)初步推理几何(大约公元前四世纪前)(3)解析几何的产生与发展(4)现代几何的发展2

2、.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不足3.欧几里得不可磨灭的贡献(1)《几何原本》是人类第一次把丰富散漫的几何材料整理成了系统严明的读本(2)《原本》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部杰作(3)两千年来,人类对初等几何的研究仍以《原本》为依据(4)欧几里得成了“几何”的代名词。四、初等几何学发展简史3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古希腊)泰勒斯(约公元前625~前547年)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年)4约前486~前3765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欧几里得(公元前325-前265年)《几何原本》(Elements)树立了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数学体系的最早典

3、范64.《几何原本》译成中文简介(1)明万历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徐光启(1562-1633)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R·Matte1552-1610)首次合译前6卷[“几何学”一词由徐光启引入];(2)清人李善兰(1810-1882)与英人伟烈亚力(W·Lexanbler1805-1887)于1852-1856年合译后9卷。5.公理化方法从尽可能少的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一组不证自明的命题(基本公理)出发,利用逻辑的法则,把一门数学建成为演绎系统的方法。徐光启(1562-1633)李善兰(1810-1882)7《几何原本》的每一卷都以一些概念的定、公设、和公理

4、为基础。第一卷以23个定义、5个公设和5个公理开始的。定义(1)点是没有部分的。(2)线是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的。(3)线的界限是点。(4)直线是这样的线,它对于它的所有各个点都有同样的位置。(5)面是只有长度和宽度的。(6)面的界限是线。(7)平面是这样的面,它对于它的所有直线有同样的位置。(8)平面上的角是在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相互的倾斜度(9)当形成一角度的两线是一直线的时候,那角度成为平角。……(23)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尽管向两侧延长也决不相交的直线。86.希尔伯特的公理体系希尔伯特(1862~1943)9中学几何证明概述的特点与方法一、第三学段几何教

5、材(空间与图形)的逻辑结构特征1.扩大公理系统,删减繁杂内容,适应中学生接受2.利用图形直观降低几何学习入门难度二、新课程标准关于几何推理证明的特点与要求1.首先让学生有推理证明的意识2.初次接触推理证明易浅显3.“说理”逐步过渡到“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4.推理证明的提高过程10三、几何证题的步骤1.审题:2.寻求思路:3.选择证法:4.叙述证明:EBACDFHGMPQK四、几何证题的基本思路1.如何选择适当的定理2.怎样创造条件用好选用的定理3.定理选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4.引用定理的相关性和灵活性11几何证明的一般方法1.直接证法(1)叠合法(2)合一法2.

6、间接证法(1)反证法:①归谬法②穷举法(2)同一法证明方法小结:一、直接证法与间接证法12同一证法一例已知:如图,设E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且∠ECD=∠EDC=15°。求证:△EAB是正三角形。ABCDE·E′.15°15°13☆二、综合法与分析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题设的已知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导出所给命题的结论,即“由因导果”的思维方法。AC1C2C3D1D3D2D4D5B142.分析法(执果索因)是指从待证的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如此逐步往追溯,一直到已知条件为止,即“执果索因”的方法。AC1C2C3C4C5D1D2D3B15三、演绎法与归纳

7、法1.演绎法(三段论法)是由演绎推理组成的证明方法,要求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的大、小前提都是正确真实的,是一种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事实结论的证明方法。例1.题略证明:同圆半径相等(大前提)OA、OB都是⊙O的半径(小前提)∴OA=OB(结论)∵线段中点平分线段(大前提)C、D分别是OA、OB的中点(小前提)∴OC=OA,OD=OB(结论)∵等量的同分量相等(大前提)OC、OD是等量OA=OB的同分量(小前提)∴OC=OD(结论)平时证题我们用简略的三段论。162.归纳法是由归纳推理组成的证明方法。归纳法又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1)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