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83745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02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荆州开发区中学杨超 本次参加“国培2013”初中物理研修学习,聆听专家们对初中物理新课标和教材的详细解读,现在就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学习谈谈自己体会。1、教材内容安排变化大。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修订之后变化很大,将原来的电学部分内容全部变为现在的力学部分内容。本教材内容有: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这种安排与变化有利于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整体性。2、教材内容结构变化大。(1)图片变化。教材中图片数量多;图片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图片的出现往往表现为各自情景再现,而且很多图
2、片具有对比性。这种图片变化,极大地冲击学生们的视觉,为教师引入课题作了很好地铺垫。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对图片的认识,体会图片具有形象直观、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等功能。(2)文字呈现变化。语言简练,严谨;突显文字呈现对学生思维点拨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仔细阅读,体会文字表达出物理思想和含义。(3)实验安排多。想想做做9个、想想议议10个、演示实验5个、学生实验12个。包含2个测量类实验2个,探究类实验2个。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实验资源,课外资源开展各种实验活动,认识概念,体验建立规律的思维过程。3、教材内容编排要求变化大。(1)在第七章《力》中从教材结构上进一步
3、完善对“力”的概念的认识过程。先认识“力”达到形成概念。通过感知力、描述力、分析力、测量力等学习过程完成对“力”概念全面掌握。(2)在第八章《运动和力》中进一步完善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体验建立规律的思维过程。本节实验设计过程很合理,有一定的认知思维层次性。它包含:选取运动物体只受阻力的实例、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建立规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通过教师引领、学生比较、动手实验观察、科学思维推理、规律应用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3)在第九章《压强》中进一步完善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过程。该教材设计包含:
4、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情感体验、猜想)、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对比实验)、比值定义引入压强的概念(归纳、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应用(联系生活)。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和要求,对今后学生学习很有启迪。(4)在第十章《浮力》中进一步完善浮力概念的认识过程。首先是形成概念,接着是感知浮力,测量浮力,最后是分析浮力。这种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理念,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轻松,为后续学习大小坚实基础。(5)在第十章《浮力》中进一步理顺对“阿基米德原理”探究过程的逻辑关系。该实验设计如下: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推测: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重力的
5、大小可能有关、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这种设计重在让学生认识浮力,包括测量浮力和分析浮力以及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物理规律的逻辑关系。(6)在第十一章《功和功率》中进一步完善对“功” 、“功率”概念的认识过程。认识“功”“功率”,形成概念;感知“做功”的含义;描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计算“功”“功率”的大小。(7)在第十一章《功和功率》中进一步完善了“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的思想。教材做到定性引入动能的概念——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定性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定性引入弹性势能的概念——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测量
6、量的转换,利用机械能及其转化——渗透守恒思想。这种变化与安排体现了对物理概念整体认知过程:情感体验、抽象概括、定量认识。(8)在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中显著的变化是:进一步完善对“杠杆”等概念的认识过程,以及STS思想的渗透。该内容处理包含两部分:认识“杠杆”(形成概念)和知道“简单机械”(会利用)。节首图片展示杠杆使用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学校杠杆知识很自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很细致;生活中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很新颖。同时本节删除了“功的原理”降低了学习难度。4、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
7、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的重要手段之一。(2)强调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在每章、节的开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3)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科学探究意识。 《标准》把“过程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