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79814
大小:19.1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01
《天津市南开区汾水道小学张旭第十期小数作业.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汾水道小学张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类资源的开发。在人类资源中,创新意识——创造力是最宝贵的资源。所谓创造力,是指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包括前所未有的设想和产品。教师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包含着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一般是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循环反复,逐步使创造思维达到更高的水平。在学校里,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但是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而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可分为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两个方面。第一、直接激励所谓直接激励,是指教师
2、在课堂上就要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或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思维,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做法是:1、充分采用扩展性问题进行提问。分析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大致有四类:(1)判别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这类问题,在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难以激发创造性思维。(2)叙述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出叙述性回答。这类问题训练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在思维方面的要求也不高,同样不易激发创造性思维。(3)述理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讲道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类
3、问题的回答,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再现,有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理的结果。因此,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乃至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类问题的答案多属唯一的,因此它训练的主要是集中思维能力。(4)扩散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老师提出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显然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所提出的述理性和扩展性问题来解决的。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前两类问题比重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要在课
4、堂上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大大提高后两类特别是扩散性问题的比例。2、在教学中充分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思维过程的显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不能仅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来激发,而要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显示来激发。显示思维的过程,当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这里的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讲的是知识,是将前人思维的成果通过讲授输入学生的大脑。而创造教育则强调,教师不能光讲思维的结果,还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5、老师往往追问:“你是怎样想到的?”以显示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并不立即对其错误本身作出判断和评价,而是追问学生:“你当时是怎样想的?”从而将产生错误的思维过程显示出来,先纠正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的错误,然后再纠正知识上的错误。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则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老师便问学生:“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要学生把思维中的困难讲出来。然后,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回答,把障碍排除,把思路接通。3、在教学中,要充分采用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发挥学生相互之间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看、听、写、讲四种
6、形式。据实验测试,看和听的思维效率都较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讲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且,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讲,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能激励其他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始学生都答不出来,气氛很沉闷;后来,一个学生想出来了,经他一讲,突然其他学生都想出来了,一下子产生了好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想法和解法,学生一个个都很兴奋,课堂气氛象沸腾了的水一样。4、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个人的创造性思想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如果毫无兴
7、趣,他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获得充分满足时进入最佳状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和所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既不是一眼可以看到底的,也不是绞尽脑汁也答不出来的。好比树上的果子,跳一跳,才可以摘到。这样,学生每想到一个问题,就产生无穷的兴趣。而兴趣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