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得下”方能走进课堂.doc

“拿得起,放得下”方能走进课堂.doc

ID:61578630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01

“拿得起,放得下”方能走进课堂.doc_第1页
“拿得起,放得下”方能走进课堂.doc_第2页
“拿得起,放得下”方能走进课堂.doc_第3页
“拿得起,放得下”方能走进课堂.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拿得起,放得下”方能走进课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要拿得起,放得下”方可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的教育才能生效。常见到不少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费尽心血的管理班级却没有什么好的效果。甚至会遭到学生及家长的反感。“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老师们开始这样感叹。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行为之所以落了空。原因就在于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虽然与孩子朝夕相处,却总有一层厚厚的隔膜,导致所有的教育行为像打在棉花上的拳头,完全失去了力量,没有实际的意义。走进学生的心灵,首要条件是建立“同理心”,要尊重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同理心”定义为:能体会当事人的私密世界,仿佛身临奇境。要与学生之间建立

2、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结果就造成了一些年青教师走入了误区。与学生之间亲密无间,使得失去教师威严。不得不走向对学生板起了面孔,才能上下去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与学生之间,要“拿得起,放得下”。教师就是教师,他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就是学生,他的任务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要提高智力发展能力。身份的差异注定二者不可能是“零距离”。距离产生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必须具有威信,没有威信的教师是不可能获得教育成功的。师生亲密过度或关系过疏,都会有4损教师威信,甚至导致教师威信的丧失。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固然重要,但是适度的与学生保持距

3、离,更有利于满足师生各自的心理安全需要,更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威信和尊严。“拿得起”就是把教师的职责做好。要求我们具有责任心,爱学生。我们要用心无私的爱学生,但并不等于要把自己百分百暴露给学生。学生信任教师,尊重教师,而又摸不透教师,教师神圣伟大而又神秘,岂不更好?“放得下,”即是放下教师高高在上架子,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绝不设置心灵上的障碍或防线。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高高在上,难于学生建立共鸣。但又不能离学生太近,完全把自己放下。要做到亲密随和而又不失原则。可亲可敬又要可畏,且不可与学生零距离打成一片。一旦师生之间的神秘感没有了,教师的威信就会随之消失。直接结果就是教师说话可以

4、随意不听,教师的管理学生可以随意不服从,教育教学调控也会失去威力,只能导致教育的失败。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要忘记,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学生。”这句普通的话却含义深远。它实际上是让我们换位思考,特别是学生犯了错的时候。要积极回想自己做学生的得与失,现身说法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展示给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在沟通过程中,写小纸条是我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在我改作文时无意的发现一位同学作文本上夹带着一张小纸条:亲爱的老师:您好!4很惊奇吗?不要吃惊我只是想借此抒发一下我内心的想法而已。我也不知道我是哪类人,但至少不是那种赤裸裸的。但亲爱的老师你常常让我无地自容,让我很没面子。我

5、真的希望老师以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能轻点。XX我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感谢你的真诚,也为我的尖酸抱歉,接受你的批评!合上作文本,我想我是否太过分了?他是位调皮,聪明,在班上能出风头的男孩子。我曾多次找他谈话可效果不佳。是我在班上重批的对象。在班上,他总是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很多次我对他大动肝火。这次我便将计就计给他也回一张小纸条。XX同学你好!如果我的语言伤害了你,我愿意道歉,但我不认为我做的是错的,因为重症必须下猛药。如果和风细雨不能使你明白,那么当头棒喝也许效果会好,虽然会很疼一阵子,但相对你获得的,这种痛苦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在你的身上有我以前的影子,我欣赏你的坦诚与直率

6、,但是也要批评你的随意与散漫,我不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教训你,而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来警惕你,我也曾经有感到知耻的时候,但作为男子汉,知耻而后勇,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耻辱。XX我们之间没有面对面的交谈,只是通过小纸条让我们多次沟通。就这样反复多次我不断的鼓励教育着他。真正的改变肯定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没关系,我可以牵着孩子的手,等着他,一起成长。及时找出优点及时肯定表扬。有时他的名字我还会写在学校的公开表扬栏上。这就更好的促进我们之间的沟通。不为浮名累,做位“明师”(明白学生的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在功利教育的熏陶下,有不少教师追逐于名师、名家,为名声所累。往往当他们真正成为名师

7、之后,便与4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名师的成长历程,而忽略了名师背后的学生。其实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评价权,学生是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做一名“明师”,明白学生的教师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教师,需要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方可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