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69274
大小:1.29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2-28
《交流材料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内容的教学研究想说爱你不容易团风县实验小学品德实验基地汇报材料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鲁洁教授说:“它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艰辛的求索》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屈不饶的中国人》中的第一个主题,今天我讲授的是第一个活动“不能忘记的屈辱”,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关于品社性质的定位:具体内容教什么?在研究
2、过程,思考最多的四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教?怎样扫清障碍?怎么教,课堂更高效?一、小学为什么要教中国历史呢?1、支撑一颗“中国心”。2、为学生打开一扇“世界之窗”。3、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古代史内容的呈现,在于使儿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近现代史内容的呈现,旨在让儿童了解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为争取民族独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呈现方式。①教材的几大板块就是几个大的活动。②以活动带动主题。③活动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二、具体内容教什么?二、具体内容教什么?2、教学目标
3、的定位:历史知识还是情感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怎么上,教学内容应侧重历史知识的呈现还是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我们经常会遭遇的困惑。二、具体内容教什么?3、编写体系。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
4、完整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这样编排的目的,就是把关于历史与文化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道德培养的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与文化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2、教学目标。重要的还是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初级要求,只需了解、知道、感知即可。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不能忘记的屈辱》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了
5、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行为与习惯:通过观看爱国电影、收集资料、了解史事等活动,接受思想教育。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习惯。初步培养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又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教学难点:牢记这段屈辱史,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三、怎
6、样扫清障碍?1、面临的困难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教学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如下。困难一:“我们都是外行”没有接受相关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的积累,理解教材、内化教材很吃力,使之成为“活性因子”就难上加难了。困难二:“太突然了”“散点状”的历史内容突然跳至眼前,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很陌生,不了解前因后果,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学习和交流上的困难。困难三:“材料太多了”教材编写了大量的图片、文字等材料,本意是为老师提供方便,力求做到“雪中送炭”。如何取舍材料成为我最大的难题。困难四:“
7、离学生生活太远了”学生学习历史是今人看古人,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直观的观察。对他们而言,历史遥远而陌生,缺乏“生活味”,如同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2、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杜主任和胡主任地提示下,我反复地读课标、读教材、读学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课标。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知道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不在于通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而是立足于品德教育,历史内容的学习只是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点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
8、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知教材。理解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的内在价值,不能被教材的表象所局限,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度开发,挖掘他的德育价值,使教材“活起来”,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发挥其“造血功能”。“活”不是“抛弃”,不是脱离教材去“自立门户”,而是允许老师围绕目标进行“补遗”。让在课堂中培养起来的“德性”回到学生生活中去时,能成为儿童生活世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