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63401
大小:16.2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2-28
《浅谈因材施教的必要性.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因材施教的必要性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世界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吗?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品格。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断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化。 那么什么是因材施教呢?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一)、把因材
2、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班级授课作为教育历史的产物,主要是追求规模效益,表现出集体授课、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征。但它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自由、和谐方面则明显弱化了。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通过互补可消除。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一些人由此走向极端,把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对立起来,在认识上和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偏差。1、认为班级授课所传授的内容是基本的、主要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掌握好,若再因材施教岂不是加重负担。其实在我们数学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会认为本来新授课就是传授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我们是不可能谈什么因材施
3、教的。在课堂上大部分数学教师所理解的因材施教就是在练习环节把练习题按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让学生练习,从而让学生掌握新授知识。这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了吗?2、把教学活动等同于班级授课,班级授课结束,教学活动也随之结束。众所周知,班级授课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的教学内容。可它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习困难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课后他们需要辅导,而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他们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只能在课堂上体现,课后“炒冷饭”的教学方法不可取。固然这种炒冷饭的方式不怎么被老师们所认同,但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消化在课堂上所没能掌握的知识。难道因材施教仅只局限
4、于课堂上吗?3、在班级授课的同时缺乏因材施教,把因材施教孤立于班级授课形式之外,过分注重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老师们认为短短40分钟一堂课,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可能的,我们常发现,许多老师生怕在课上完不成教学内容就不顾及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而匆忙进入到了下一教学环节。造成部分学生囫囵吞枣,不消化现象日积月累,恶性循环,失去兴趣和信心。(二)、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1、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以外需要个别施教的学生实属少数。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对象,岂不是对班级授课价值和意义
5、的全面否定。2、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不能够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老师往往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满意的学生过分偏护,对不满意的学生疏而远之的情感态度。教师不能与每个学生公平民主地相处,这样就对一部分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阴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受到了打击从而逐渐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厌倦。3、在实际行动上,把时间精力放在极少数“尖子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开课上尤为突出。老师们为了顺利地上好一堂数学课,总是喜欢请班里那几个所谓的优等生回答问题。课固然上的精彩无比,
6、可是整堂课却成了优等生的舞台秀。优等生尽情的展示了自己,感觉还意犹未尽,而其余学生却学的索然无味,云里雾里。4、在师生关系上,“尖子生”、“优等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差生”对教师则是恨而远之;反之,教师对“尖子生”、“优等生”亲而爱之,对“差生”则是恨而远之。因此,教师与“差生”之间“恨而远之”的双向关系的特征造成了永远无法逾越的感情屏障。(三)、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教师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难度:学生对象是无法确定的,千差万别的学生都是施教的对象;施教的内容是广泛的,施教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有小组和个别,有依靠任课教师和校内其他组织,有
7、利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所有这些,表明了因材施教的变化性、艰巨性,给教师带来了难度并产生畏难情绪。结果是教师普遍只重视班级授课,在班级授课上下功夫,忽视了因材施教。从根本上讲,因材施教在两种意义上是发展变化的。其一,它与一切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它处于最高的层次。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前人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得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模式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