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60801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2-28
《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课型:复习课教学时间:2014年4月23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及区别。2、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解决问题。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让学生理解推理与论证的基本过程。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让学生通过了解几何学习严谨的特点,建构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2、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难点:区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教学流程:一、合作复习1、图形展示,联想定义和性质:①、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性质?②、什么是菱形?矩形?正方形?③、它们都分别具有哪些性质?2、点名读题:3、合作复习:二、竞争归纳1、竞争交流:小组推选组员代表回答合作复习的内容。2、引纳归纳: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3、评价:三、讨论交流,利用框图展示五种图形的联系,梳理各个图形的判定方法(要全面)1、讨论:根据特性寻找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
3、形的判定方法?2、交流:3、评价:四、游戏验收1、游戏:组内成员自己设计真假命题,组长考考组员。2、比一比:组组之间互考。3、评价:五、实践运用1、出示:AD为任意△ABC的角平分线,过D分别作DE∥AB, DF∥AC,那么,四边形AEDF是什么四边形?若△ABC为直角三角形呢?2、独立思考:3、合作解题:组长教会组员。4、展示:请组内代表展示。5、评价:六、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边长为8的菱形ABCD中,∠DAB=60o,点E是AB的中点,F是AC上的动点,求EF+BF的最小值。2、观察思考:3、引导:解题思路。
4、4、合作解题:组长教会组员。5、巡视:个别指导。6、教师规范板书证明步骤。七、课后作业独立设计这部分知识的证明题,下节课展示。复习《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怎样让复习课上得有新意,让学生听后有所获,其实一直都是自己的困惑。因为平常校内外听课,听得比较多的都是新课。新课有新的学习目标,有新的知识点,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会比较强些。而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没有新鲜感。以往我也都是以常规的常态课形式来上,罗列本章知识点,再找些相应的题目,作巩固,颇有炒冷饭之嫌。课堂内的状态也往往是优生感觉无趣,差生感觉无味。
5、自已有时感觉也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懂的已经懂了,不懂的仍是不懂)怎么在复习课的备课上做文章,吸引学生的眼球呢?为不要让自己成为众矢之地。我开始了汪洋大海的网络学习,我选定的这节课网上都是些平常的复习课,只能靠我对常态课、新课改、创新的理解,来点小感悟,独自尝试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复习课路线了。还是先说说自己的备课思路吧。复习《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的覆盖面很大,知识点很多,而且它又涉及到平行四边形。所以我想还是先复习平行四边形。这章只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如何去引题呢?让学生自己归纳本章要点
6、吗?不行。如果学生有经过长期自学能力的训练,也许可以一试。但对学生的了解,现阶段的学生语言归纳能力不是很好,差生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自己心中的小故事。所以我采用了分组合作复习的形式,组长带领组员学习,比起我自己一双眼睛监督,一张嘴巴督促全班同学效率要加倍哦。把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放到一般的图形内,全班同学讨论找到它的特殊性就得到了判定方法。组内成员自己设计真假命题互考,组组之间互考。学生自己出命题是对性质和定理的理解过程,组组互考又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在合作竞争中快乐学习。培养了合作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最
7、后两道压轴题是结合动态和求最小值的。因为动态题和最小值的题一直是这几年中考的时尚,现在已经是八年级的学生了,可以早点让他们熟悉。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得到同仁的认同,有新意,有创新。复习课就应该上出新意。动态题,由于是个难点,也是本节的亮点之一,在分析时,应该给足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还有毕竟是八年级学生,而又是几何复习课,例题中还是应该给学生一个正规的模仿书写推理格式。而不是因为是复习课全给学生一个口答形式。以前,我们常讨论复习课的点面是大点好还是小点好。其实复习课不在于面的大小,而在于你对这节课有没有新的安排?有没有新
8、的题型?有没有教的新方式?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是否有新的收获?所以在复习的备课上,我们应该很好地去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在题型的选择上要全面地考虑学生,不仅要让优生觉得有得吃,也要让差生觉得可以消化得了,让每位学生都感觉有新的认识与理解。在引题方面要有所创新,尽量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