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考语言积累与综合运用定稿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考语言积累与综合运用修辞方法专题教师:袁峰教学目标: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8种修辞方法,教学重点:1.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别并理解其作用。2.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方法。教学难点:能区分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方法。难点突破策略:按照学习——实践——分析——总结的路子对此进行突破。教学准备:有关修辞手法运用方向的知识点及相关试题。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内容1、教师:请同学们看课件,听朗读.(课件出示《匆匆》选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2、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2、提问:这段话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设问)3、板书课题:修辞手法一、中考考点: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8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别并理解其作用。二、引导复习各种修辞方法(师生互动共同完成)1、比喻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应用比喻的好处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
3、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喻组成: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举例:写出下列古诗句中各句的喻体: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落九天。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向东流。比喻特点:①本体和喻体之间不是同类事物②5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处③找得到或想得到本体,有喻体。注意:“仿佛、似乎、像……一样”的词语,未构成比喻关系,就不是比喻句,有的表示推测、想象。教师举例,学生判断:(1)、街上仿佛没有人。(
4、没有喻体,或者说找不到本体)(2)、他长得像他哥哥。(他和哥哥属于同类)(3)、她像是有心事。(她不能说是“有心事”的本体,“有心事”也不能说是她的喻体,(其它修辞知识梳理,举例略)2、拟人:拟人就是将物当成人来描写。拟人的作用就是把事物人物化使事物增加人的感情,使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夸张一般有扩大、缩小、超前三类。扩大夸张就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等处说,实际就是有意的言过其实。缩小夸张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等处说,实际就是往
5、小里的言过其实。超前夸张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夸张有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的作用。4、排比: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排列起来,以强调表达力和语势的修辞方法,有增强说话的气势和加强语气的作用。5、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反复。应用反复可起强调作
6、用,或增强感染力。7、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通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三、辨析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方法1、比喻句与非比喻句如:A、石拱桥的桥洞象虹。B、小李象过去那样尊敬老师。C、他象要发火了。D、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辨析:A、D是比喻句。比喻句中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即以他物比此物。B句只是一种事物的前后比较,C句则是表示
7、对一种事物的一种推测。2、比喻与拟人如: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辨析:A比喻、B拟人,比喻重在“喻”,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重在“拟”,拟体(人)在句中不出现。3、设问与反问辨析:同:无疑而故问,结论是明确的。5异:反问是只问不答,寓答于问,设问是又问又答。4、对偶与排比辨析:对偶是两句字数相等的分句,排比最少必须是三句以上。5、排比与反复辨析:排比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几个短语或句子,反复是同一内容的词或句连续出现或间隔出现。四、中考题型介绍。1、辨析修辞运用的正误
8、。2、指出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对对联。4、根据句式结构与语境仿写句子。五、强化训练,巩固效果。1、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A)A、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