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50798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2-27
《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附件1亳州市2014年教研成果参评作品推荐表学段: 初中 学科:语文 类别: 教学叙事序号姓名单位作品题目备注李云贺利辛县江集职高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是否作者原创是校长签名 江以合 公章县区教研员意见签名:县区教研室意见(盖章)年 月 日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上,课一开始,我一反教师出示学习目标的常规,把确定本课学习内容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我笑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想获得什么呢?结合预习,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会什么?②你想学会
2、什么?针对这两个问题谈谈你们的意见。”学生开始露出吃惊的表情,没有想到课堂学习的内容会由自己来定,但继而转惊为喜,热烈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商量后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①理解作者的观点。②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③联系学习实际,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对于第一个学习内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查资料来掌握。我提出,你们可以自读课文,拿出笔,在文中划出你最受启发、最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在旁边空白处作旁注。然后我告诉学生,在电脑中,我给大家建立了一个与本课学习有关的语文学习网站,自读批注过程中有需要查询
3、资料的同学可以随时到电脑中查阅资料。自读批注后,看着急于一吐为快的学生,我并没有立即让他们发表意见,而是给他们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共同分享各自的学习体会。我提出,你们对本文一定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就分组交流讨论一下,作者在文中究竟讲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对你有什么启示?为使讨论高效实用,我与学生一起明确分工(包括记录、主持等);人人发言(即每个学生都应在讨论中发表个人意见);其他学生要学会倾听,听后作出评价,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学生们认同了规则后,各小组展开了有序而热烈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纷纷派代表作精彩的总结发言
4、。针对各小组发言,我顺势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其实就是现代学术的基础——实验精神。而实验精神的核心就是:怀疑、求真的态度和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从而提升学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深层理解。对于第二个学习内容,我仍然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列出结构提纲后,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到讲台上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提纲,讲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其他学生也积极地给予补充、纠正。看似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在意犹未尽之时,我却提出:通过讨论与编写结构提纲,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
5、课文中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听就都兴致勃勃地深钻课本寻找问题。新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学生问:是不是只要有了格物致知精神就可以解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的学生问:文中作者谈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埋没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还有哪些?有的学生问: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等等。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我带着鼓励的语气问: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哪些同学愿意从中自由选择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踊跃发言。还有一些问题没有人解
6、答怎么办?我这样引导: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不少同学谈了自己的见解,但在课堂上我们仅作了初步的讨论,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哪些同学愿意带着问题到课下广泛查寻资料,继续作深入的探讨研究?学生纷纷举手要领问题。研究同一问题的学生,还兴高采烈地结合成学习小组,准备课下继续研究。就这样,在这节课中,学生带着疑惑走进课堂,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学生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寻找答案。我觉得,这是新课改下的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自主学习课。但是教完之后,待我再去查看资料时,再看丁教授的论证,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大学》所讲
7、的“格物致知”的范畴在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讲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是儒家的入世态度。而丁教授所讲的格物致则是在科学范畴,是显微镜下的科学世界,两个范畴的理论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厚此薄彼呢?我庆幸自己上课时没有照本宣科,不然可能就会误导学生了。 第二、丁教授还举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认为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他认为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的生长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而不应该袖手旁观。但我想,这是哲学家和科学家探讨
8、世界的不同角度,他们的着重点不一样,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不相同,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孤陋寡闻若我,也知道郑板桥就创作了许多竹诗竹画,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一首借物咏志诗,在中国文人的眼里,万物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