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484271
大小:281.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2-04
《南二标段坑监测方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目录一、工程概况1二、监测目的与技术要求1三、设计基本原则3四、设计依据4五、监测项目内容4六、测试方法原理5七、监测工作布置8八、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10九、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13十、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15一、工程概况1、工程简况苏地2010-G-15地块南二标段(虎丘A地块定销房工程14-21号楼),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北侧为金业街,东侧为城北西路路。由苏州中锐佳润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为经济适用房工程,中国建筑上海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上海天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负责监理,江苏南通四建集
2、团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本工程由七幢高层建筑和一个独立地下车库组成,其中14#、16#、17#、19#楼为(26+1)层,15#、18#、20#、21#楼为(18+1)层,地下车库一层。总建筑面积.55平方米。本工程建筑±0.000相当于国家85高程4.02米,场地自然标高为-2.46米。地下车库底板面标高-5.80米,基础底板厚度400,垫层厚度100,基坑开挖深度3.84米。14#、16#、17#、19#楼基础底板面标高为-5.000米,基础底板厚度900,垫层厚150,基坑开挖深度为3.59米。15#、18
3、#、20#、21#楼基础底板面标高为-3.25米,基础底板厚度为650,垫层厚150,基坑开挖深度1.44米。综上所述,本工程基础开挖最深为3.84,最浅为1.44米。决定采用1:1放坡大开挖形式。本工程基坑采用喷锚支护,坡面及坡顶喷设5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Φ6@300×300钢筋网片。2、地质条件根据勘探报告显示,场地范围内由上至下可分为第1-1层填土;第1-2层为淤泥,第2层黄色粉质粘土;第3层灰色淤泥粉质粘土;第四层分为4-1暗绿色-灰黄色粉质粘土和4-2层灰黄色粉质粘土夹粉土;第5层灰色粉沙;第六
4、层灰色粉质粘土;第八层分为8-1暗绿色-灰黄色粉质粘土、8-2层黄色粉质粘土;第九层灰色砂质粉土。二、监测目的与技术要求本工程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根据围护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场地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针对本工程的监测保护应考虑到以下各因素的影响:① 本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而且基坑开挖面积较大,施工流程较多,对周围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②拟建场地东侧紧邻长泾河,长泾河石驳岸也正
5、在施工中,对工程施工影响相当敏感,须严格控制坑边土体变形,确实石驳岸的安全。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必须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设计等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对马路、驳岸河堤、地下管线及基坑本体作重点监测。在基础施工期间,须周期性对周边环境进行观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成果相应地及时调整施工速率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道路、市政管线及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
6、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于类似本工程复杂的、规模较大的工程,就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和实施周密的监测计划。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影响的目的;(3)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支撑系
7、统的受力均衡问题,使得整个基坑开挖过程能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畴内;(4)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位情况,并提请各配合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施工中发生涌砂、塌方现象;(5)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三、设计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1)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三维数据,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2)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3)在施工工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
8、连续性;(4)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2、可靠性原则(1)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2)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3)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1)对结构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2)对结构设计中,在专家审查会上有争议的方法、原理所涉及的受力部位及受力内容进行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