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475428
大小:7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2-02
《新课改中中学语文教学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改中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以满腔的热忱、积极的态度,尝试着用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自的语文教学活动。这确实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获取了文化知识,陶冶了思想性情,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创新精神。可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课改中中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几个问题亟须正确处理。【关键词】新课改;新课标;中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学生探究一、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的问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的是让学生
2、在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小组,再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最后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便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可对于一些抽象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又缺少生活体验的知识,教师就应该承担起主导者的角色,对这样的内容就需要精心点拨,详细讲解,并且要讲到位,讲透彻,讲明白。这时就要回归传统教学,教师不要怕压课堂,是一言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内容学精、学透、学活。二、课文研讨与基础知识的问题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先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再到课文研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的表达效果,体会文章的谋篇布局,研读材料
3、的组织安排,从而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阅读理解、写作水平等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见,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不但不能削弱,更是应该加强和固化。新课改过程中,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又不能搞机械训练,必须制定出科学巧妙的教学方案,灵活多样,有效高效地强化训练。这样做了,自然就会处理好课文研讨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问题。三、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的问题4在新课改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应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小组讨论中的听记、讨论、争辩、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互说、互评、互改等等,学习小组成员确实能提出、分析、解决许多出乎老
4、师意料的疑难问题,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合作的意识。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交代讨论的目的、要求、范围、任务不够具体、细致、明了,这样就使得学习小组成员在讨论时显得无所适从。这种讨论形式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其过程只不过是为讨论而讨论。所以,在学生讨论前,教师的引导、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四、知识积累与死记硬背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反对中学语文学习中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僵化学习。这一要求只是针对课文注解,词语解释,练习答案而言的。而对于文本中所选的优美诗文,华美篇章,诵读欣赏,精彩片段,还是要求熟背成诵的。对有些学生暂时还不能理解的内容,
5、甚至最基本的文学常识等,还是应该先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直至滚瓜烂熟,张口就来。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多样地利用晨读时间,多记多背,巧记活背,从而就会处理好知识积累与死记硬背的关系问题。五、主体作用与主动参与的问题中学语文的本质是语文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口参与语文学习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的条件,巧创激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
6、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另外,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4六、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在
7、语文教学活动中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不过,我们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如果抛弃了应有的“预设”,而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动态生成,开无轨电车,这也是背离新课改精神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境,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如果不顾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