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449596
大小:4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2-0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四单元测试卷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姓名等第一.看拼音写词yāoguàizhāifànhámazhòuyǔmēngpiànfángàikuìfá()()()()()()()yùncángbiānfúkāngkǎitánglángbǐngbàozhàngàihuímóu()()()()()()()二、用“√”划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蒙(mēnɡménɡ)骗处(chǔchù)死固执(zhízhì) 传(chuánzhuàn)记乘(chéngchèng)虚而入呼吁(xūyù)惬(qièxiè)意卓(zhuózhuō)有成效虎穴(xuéxuè)二.按课文内容填空1.孙悟空是代小
2、说家创作的神话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最让我喜欢的原因是。你能用几个成语形容他的神通广大吗?、、除了课本向我们介绍的《》,我还知道这本书里的其它故事,如、等。2.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代的《》,代的《》,代的《》,代的《》,这些名著的主人公分是、、、。3.《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的、的、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因为。4.《如梦令》是朝代(谁)的一首词,词中回忆了的情景,表现了作者。5.《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塑造了一位的渔翁形象,透露
3、出词人和。6.《螳螂捕蝉》是一篇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7.《夜晚的实验》中,(国名)科学家(人名)通过次实验,终于揭开了的秘密,原来蝙蝠靠发出,再用接收,真不愧是“活雷达”。学了课文,我的启是。8.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例如:、、、淡化海水缓解水荒和建设海底城市等。三.选择正确的解释①古代的镜子。②照,映照。③可以使人警戒或仿效的事。④观察,审视。⑤用在书信开头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1.水清可鉴()2.鉴别()3.引以为鉴()4.前车之覆,后车之鉴()4四.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字。1.点水蜻蜓款款飞。
4、()2.清风徐来,柳枝拂水。()3.儿时,我生活在城市的一隅,住在一个小小的院落里。()4.我鲜有同龄的伙伴,只好独自玩耍。()2、《古今贤文》(真理篇)近水识鱼性, 。兼听则明, 。多看事实, 。 满招损, 。知过必改, 。从善如流, 。 选择一句,写下你的理解:3、什么是合作?,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接着补充仿写)你是 ,就要共同 ;你是 ,就要 共同 。为了说明合作的重要,举了两个例子①___________②_______
5、___________。学了这篇文章,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关于合作的名言警句。五.阅读分析(一)蔚蓝色的海洋,波(涛 滔)汹涌。自从人类社会(诞 延)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 蜜)切。海洋给人类提供(gōng gòng)了航行的便(biàn pián)利;它慷慨地给(gěi jǐ)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 晴)地船只,海堤(dī tī),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
6、们只能 “望洋兴叹”。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2、由课文,你想到了哪些描写海洋的成语?、、2、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汉字和读音。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讨厌( ) 节约( ) 昂贵( ) 破坏( )4、用横线画出这两段的中心句,并说说这段话围绕中心句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5、模仿画浪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6.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 ;人们畏惧海洋,是因为 。7、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希望的?(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人类正在迎来开
7、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4(二)科学家发现( )海洋是个聚宝盆( )它蕴藏(cang zang)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煤( )铁( )铜( )锡( )锰( )硫等( )目前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zàng càng),由于长期开采,已越来越少,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便把目光转向海洋,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 屹立 耸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新近的海洋探测器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1.在文中方框内加上标点。2.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和词语。3.
8、用“因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