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即教育”的语文观 .doc

浅谈“生活即教育”的语文观 .doc

ID:61334971

大小:1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1-25

浅谈“生活即教育”的语文观  .doc_第1页
浅谈“生活即教育”的语文观  .doc_第2页
浅谈“生活即教育”的语文观  .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生活即教育”的语文观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生活即教育”的语文观“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用生活来做教育。毋庸置疑,现在有些语文教学不是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是为了应试教育而教学。学生每天在学教材、做题目,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很少。可谓是“读死书、死读书”。陶先生对这样的死教育深恶痛绝。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我们应当建立生活即教育的语文观,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工作,让学生到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的营养。可以尝试以下一些做法:一、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教育为生活服务,没有生活的教育是笼统的、不切合实际的。

2、因此,挖掘社会生活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是最自然的事,现代教育必然走向生活回归。例如,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春游和秋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孙中山纪念馆、三河坝革命烈士纪念碑、客家围龙屋等。通过游览名胜古迹,学生不仅了解家乡的文化,也从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语文知识。再如,老师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和社区相关的活动,比如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学雷锋等活动,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由于学生是亲身参加的活动,所以当学生拿起笔记录下这一切的时候,他们才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闭门造车,这样的作文才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纳课内课外为一体的语文学习方

3、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知识氛围中,语文水平也会慢慢提高。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语文学习不能离开生活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固然是一种办法,但学校是以集中授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场所。要改变一学期一本教材的“死读书”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想方设法使语文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语文新课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倡导语文综合性的活动,这其实就是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运用。比如:语文综合实践课中可以依据教

4、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等,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另外,老师可以组织各项活动如开展征文、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人物专访等活动;此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文质兼美的文章,学习之时,可以通过出示各种实例,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学完之后,积极创造时机,让学生加以运用以深化学生认识与体悟。如教学《将相和》时可以联系到国际上最关注的美伊战争,由社会生活引入,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思,让学生明白国家只有团结协作才不被欺负的道理。由此可见只要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5、引进课堂,都可以成为我们语文课上讨论的话题,也无不是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生活即教育”下的语文观,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它是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努力让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学习语文。另外,还应努力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容,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贴近生活。只要我们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作指导,把小学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建立开放的语文教育形式,就可以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表于大埔陶研2012年12月第42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