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完美课件学习资料.ppt

新城道中(其一)完美课件学习资料.ppt

ID:61284161

大小:1.72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1-24

新城道中(其一)完美课件学习资料.ppt_第1页
新城道中(其一)完美课件学习资料.ppt_第2页
新城道中(其一)完美课件学习资料.ppt_第3页
新城道中(其一)完美课件学习资料.ppt_第4页
新城道中(其一)完美课件学习资料.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城道中(其一)完美课件学习资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城道中(其一)完美课件《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写作背景】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新城道中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首联巧妙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东风似乎知道我要出行,于是吹走了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

2、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1)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上看首联起到了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怀。作用:①“欲山行”领起下文,引出下面六句对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具体描写;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快的感情基调;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诗人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④点明了季节气候和出行环境,为下文设置背景。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

3、帽,树头升起的初日像挂着铜钲。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

4、自摇沙水清。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至极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

5、氛。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本联紧扣一个“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诗人这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但从中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行中

6、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尾联:想象乡野人家的美好和闲适.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云”,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以“含笑”拟人桃花的艳丽,以“自摇”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欢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趣。这首诗首先以“东风多情、雨声有意”写出行时的愉悦心情,随后诗人描写了山行途中的所见之景,出得门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岭上晴云”“树头初日”),穿山越

7、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这些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充满着欢乐和生意,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活泼、闲适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

8、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总结全诗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色调明丽清新,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表达感情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