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doc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doc

ID:61053273

大小:7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1-21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doc_第1页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评委老师好,我是ⅩⅩ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鼓乐铿锵》,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总结六个方面谈一谈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理念。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将主要欣赏学习民间乐曲《锦鸡出山》、《滚核桃》和《童谣》。①《锦鸡出山》是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状态,表现了

2、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②《滚核桃》是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表现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④书上44页)二、教学目标:①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②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三、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等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四、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教法上尽可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交流、节奏模仿、练习、创编等教学活动,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3、和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五、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以播放视频导入播放视频,《鸭子拌嘴》,进行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问学生“你们听出了几种民族乐器?学生回答,我来总结:乐器有小钹、钗、钹、大锣、木鱼、云锣六种乐器(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 2.引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3.阅读文本整体感知完整聆听《锦鸡出山》。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然后初步引导学生,听辩曲子中的乐器。在复听全曲之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节奏特点。根据《锦鸡出山》

4、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总结:打溜子通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演奏。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劳动生活情景。过渡语言:我国浩瀚的民族器乐曲中有很多丰富的民族打击乐形式,下面再欣赏一首山西绛州的民族鼓乐《滚核桃》。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模仿拍打乐曲节奏,感受乐曲的头、身、尾三部分的不同技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情景画面及喜悦心情。下面我来介绍鼓吹乐(书上45页)。4.聆听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之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能听出来这首乐曲是根据北

5、京儿歌转化而来的吗?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活泼、诙谐)它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吹歌)。以此介绍吹歌:(书上45页)。及练习北京方言特点5.拓展与延伸完成书本拓展与探究中的第四题:“按下列曲谱练习打击乐合奏”六、总结通过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民间乐曲,感受体验了音乐情绪,丰富了想象力,掌握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尝试练习了打击乐合奏和模仿北京的方言口语,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谢谢评委,我的说课完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