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课标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06 预测卷(原卷word版).doc

2020-2021学年新课标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06 预测卷(原卷word版).doc

ID:60975129

大小:308.1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1-13

2020-2021学年新课标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06 预测卷(原卷word版).doc_第1页
2020-2021学年新课标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06 预测卷(原卷word版).doc_第2页
2020-2021学年新课标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06 预测卷(原卷word版).doc_第3页
2020-2021学年新课标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06 预测卷(原卷word版).doc_第4页
2020-2021学年新课标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06 预测卷(原卷word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新课标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06 预测卷(原卷word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期末复习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期末预测卷六(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工智能的近期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信息技术应用之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问题,因此对于隐私应该有明确且可操作的定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让侵犯个人隐私更为便利,因此相关法律和标准应该为个人隐私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已有的对隐私信息的管制包括对使用者未明示同意的收集,以及使用者明示同意条件下的个人信息收集两种类型的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原有的管制框架带来了新的挑战,原因是使用者所同意

2、的个人信息收集范围不再有确定的界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很容易推导出公民不愿意泄露的隐私,例如从公共数据中推导出私人信息,从个人信息中推导出和个人有关的其他人员信息。这类信息超出了最初个人同意披露的个人信息范围。(摘编自《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材料二: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个人隐私权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保护隐私和信息安全就成为当前工程师重要的伦理责任。大数据的应用会侵犯人类隐私。近年来,关于数据泄露的报道时有发生,如2018年3月脸书50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被英国剑桥分析公司窃取;谷歌为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专家项目”

3、,“点击”任何建筑物、车辆、人群等,就能查看与之相关的一切信息。此外,政府、企业、医院对医疗健康大数据的不当使用,都可能导致个人的健康信息被泄露。在大数据面前,人类几乎没有隐私可言,正如美国作家塔克尔在其《赤裸裸的未来》中描述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超级透明’的世界,我们泄露出去的海量信息无处不在。”由此促使人们对大数据的思考走向深入,如谁拥有大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由谁来负责大数据的监管以保证其被合理合法使用?物联网会使个人随时处在智能设备的监控之下。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射频识别技术,所有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如衣服等均可能随时随地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

4、这势必会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不远的未来,万物互联将会走进现实,所有的人与物都将无一例外地卷入万物互联之中,类似智能手表的穿戴设备是将人接入网络的入口。通过各种穿戴设备,个人信息将会实现实时自动上传,并被收集、存储和使用。一旦使用不当,人类的隐私问题必将更加凸显。如何保护人类的隐私不受侵犯?我国不久前出台的《网络安全法》明确提出的“谁收集、谁负责”的原则,对于隐私保护虽然具有一定意义,但要将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更需智能时代的工程师担负起保护隐私的伦理责任,并在关于数据的收集、使用、存储以及监督等环节中尽力做到:收集要授权,使用需分级,存储应保护,追责当有力。具体来说,数据收集应该征

5、得用户的同意和授权;所有数据需按照隐私程度进行分级,设置不同级别数据的使用权限:数据存储应受到严格的技术保护:如出现不当使用,应追查责任源头并严肃追责。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技术在挑战人类隐私的同时也可以起到积极的防护作用。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正面作用,如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跟踪网络异常行为,快速检测恶意软件,防止诈骗和黑客入侵,提升网络安全防御水平,从而使人类隐私得到有效保护。(摘编自邱德胜《智能时代工程师的伦理责任》)材料三:2012年,美国的塔吉特公司对顾客的消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通过对海量女性顾客购买商品品类和数量的数据挖掘,构建了“怀孕预

6、测指数”。该案例一方面展示了大数据营销的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都会“泄露”自己不愿为他人所知的信息。事实摆在眼前: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私密信息无法被隐瞒。也许有人会说,即便在人工智能时代无法隐藏任何私密信息,但个人依然应当具备保守私密信息的权利,即“隐私权”。但本文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也应该放弃部分隐私权,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隐私权受到保护的基本前提是不能影响到公众或他人利益。在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被合法采集,分析的目的在于全面地掌握人类活动的群体特征,最终所产生的成果不仅将造福于每个社会成员,其中一些甚至关乎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命运。随着人

7、工智能所产生的信息成果不断应用于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全社会最终将不能允许任何个人完全保守自己的私密信息。因为保守私密信息的范围和程度很难取得全民的共识,一旦掌握不好,必然导致技术进步的停滞甚至倒退,有损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其次,从公平的角度而言,任何个人也不应保有不公开自己信息的权利。信息化社会中的每一个自然人都必须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等价交换双向、对等的特性是最基本的契约精神所在。不愿公开信息的人,自然也不能获得由信息带来的便利。(摘编自施国强《人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