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践

ID:6093346

大小:3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1-02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践_第1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践_第2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践_第3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践_第4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践  摘要:在认真分析办学特色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立并践行了培养目标,即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实现上述目标建构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作者简介:张双德(1968-),男,湖北应城人,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副教授;田禾彦(1967-),男,湖北宣恩人,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23)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

2、24-0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学校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品质特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宽口径、重应用为原则,构建并完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培养体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并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及大学生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体系;以成人教育、成才教育为目标,构建并完善成人教育与成才教

3、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加强“三大培养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实践动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由内而外地把其自身潜在的能力和素质激发、引导、显现出来,并实现心智、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知识的“应用性”,即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

4、者。另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9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是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并形成与该目标相适应的育人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过程等学生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一个综合环境。武汉轻工大学在认真分析办学特色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立了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一、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为原则的知识培养体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以知识体系为载体来传授和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

5、的培养就是要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为原则进行知识培养体系的构建。“厚基础”就是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这是人才成长的基石,是奠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等通识课程构成。“宽口径”就是拓宽专业口径。拓宽专业口径的重要环节就是拓宽学科基础、淡化专业、破除专业划分过细的培养模式,建设面向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结合的平台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基础范围,增强学生适应性。学生在修完相应的必修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修一定的选修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重应用”就是增强

6、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实践(验)课程体系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实践(验)中来,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武汉轻工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在知识培养体系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构建学科专业大类平台,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拓宽专业口径,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扩大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权;通过进一步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等措施,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增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修订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保障。二、以“创新精神、

7、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体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先导作用。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不仅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武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