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教学内容.doc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教学内容.doc

ID:60807714

大小:1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12-2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教学内容.doc_第1页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教学内容.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教学内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老子作为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著作道德经更是和论语一样,堪称中华民族灵魂的“圣经”,关于老子其人,一般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溢日腆,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川"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关于道德经的成书背景,据史记所载,乃是老子在周居住已久

2、,看见周逐渐衰微,因而离去,西行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遗五千文,即为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五千文等"道德经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思想精髓,虽然字数极少,但其内容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老子在政治、哲学、军事、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光辉,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当前和未来的文化与生活也有较大影响"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老子提出自知者明,这对于认识论,对于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修养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此章认

3、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是强者"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人"不丢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此章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第一层是讲知人知己和胜人胜己的问题,第二层是从四个方面来谈自知自胜,进而申明强之旨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一层是讲知人知己和胜人胜己的问题"即认识别人的是智,认识自我的是明;战胜别人的叫有力,克服自我的叫强"王弼注这四句日: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胜人者,有力而已

4、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于人,未若用其智于己也"用其力于人,未若用其力于己也"明用于己,则物无避矣,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矣"。王弼注符合老子本意"知人曰智,乃是春秋后期的常用语"论语樊迟问智,子曰:知人。老子肯定也知人,但他更强调的是自知,自知才叫明,它是超乎智之上的,即所谓自知之明"老子也并非一般的否定胜人,而是主张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他更强调的是自胜"伪河上公注曰: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除了陷于情欲不妥之外,伪河上公对胜己的解释是对的"胜与克互训"胜己就是克服自己的弱点,超过自己的现在,与自知

5、者明的精神相一致"这里的强即守柔曰强之强,而非坚强者死之徒之强"在老子的观念中,守柔自胜才是不会走向反面的真正的强"。在解这四句时,有两点很重要:第一,老子强调知常曰明,但并不排斥自知者明,两者并行不悖"老子所说的/明0,既要知常知常道又要自知,不能把两者并为一事"第二,/自见0和/自知0不能混同"/不自见故明0,/自见者不明0之/见0应读为/现0,即不表现自己者明,好表现自己者不明,不能把/不自见0牵合为/不自见其所知0"第二十四章中很明白地说:/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0,/自知0即/自知者明0,/不自见0即/不自见者故明0"老子

6、的/明0有几方面的规定,即/知常曰明0!/不自见故明0!/自知者明0,三者是统一的"因此,我们不能在方法论上把它机械化"中考议论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一、正确把握论点: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论点的表述:论点一般是一个肯定的判断,而且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它不能用疑问句式,不能用短语,不能用比喻等形式出现。方法:回答中心论点时,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找中心论点的技巧: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

7、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理解开头的作用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文章开头(列举了…的事例,或引用了…,有何作用?)1.开头讲故事 ( 传说 ): ①以…故事( 或„„的奇闻趣事 )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②引出(证明)论点或论题③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开头引用格言警句 ( 诗词名句 ): ①…这句格言(警句) 引出了论证的话题 ; ②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或论题 ); ③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 ; ④引起读者

8、阅读兴趣。3.开头引用诗词名句 : ①引出论点或论题 ;②以名句中包含的哲理作道理论据 ; ③增添了文学性,提高读者阅读兴趣。(二)、明确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见题型及答题套路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在文中有何作用?举例论证:运用了举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