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微生态和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探究

宫颈微生态和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探究

ID:6077699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2

宫颈微生态和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探究_第1页
宫颈微生态和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探究_第2页
宫颈微生态和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探究_第3页
宫颈微生态和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探究_第4页
宫颈微生态和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宫颈微生态和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宫颈微生态和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探究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微生态与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200例,采用MicroScanautoSCAN-4细菌鉴定系统分析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的菌株情况。分析宫颈非恶性与恶性病变患者阴道菌群分布情况、阴道不同性质分泌物菌群培养结果及阴道菌群分布与阴道pH值、白带清洁度的关系。结果宫颈病变患者阴道菌群检出率中,以乳酸杆菌检出率最高,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在宫颈恶性病变与非恶性病变患者间差异显著(P18岁,平均(30.64±10.52)岁,有性生活,未绝经,非月经期、妊娠期;3

2、d内有性生活史,1周内有阴道局部用药、阴道冲洗及手术操作史,2周内有全身应用抗生素、激素史者予以排除。1.2宫颈微生态检测方法采样时使用窥阴器,将无菌棉拭子伸入阴道后穹窿的阴道侧壁上转动,拭子充分吸收分泌物后小心取出并避免其沾染外阴和阴道口的微生物,置入含有16mL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中立即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将分泌物接种培养基或血平板上(主要成分:普通琼脂、脱纤维羊血),按需氧及厌氧要求进行培养,标本置于37℃恒温箱内,用美国MicroScanautoSCAN-4细菌鉴定系统进行鉴定。1.3宫颈疾病的诊断方法宫颈病变诊断技术首先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hinprepcytologic

3、test,TCT)代替传统宫颈涂片检测法,TCT显示有问题,进一步做阴道镜和病理诊断判断病情;HPV感染标本采用TCT做HPV感染筛查,筛查结果阳性继而做病理学诊断确诊;妇科检查和常规白带化验检查宫颈糜烂。1.4观察指标观察和分析宫颈非恶性与恶性病变患者阴道菌群分布情况、阴道不同性质分泌物菌群培养结果、不同阴道pH值下及不同白带清洁度下阴道菌群分布情况。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2.3宫颈病变患者阴道菌群分布与阴道pH值的关系当pH≤4.5时,乳酸杆菌的检出率较pH>4.5时明显增加(P6  本研究中,宫颈恶性病变患

4、者乳酸杆菌检出率较宫颈非恶性病变患者高,但均低于文献报道的正常体检妇女检出率[11]。可见,宫颈病变无论是恶性或非恶性均可引起阴道乳酸杆菌的减少,导致阴道菌群失调。正常阴道菌群中不含有大肠杆菌及其他肠道细菌,但本研究中大肠埃希菌在宫颈恶性病变患者中的检出率为22.4%,宫颈非恶性病变患者中则为6.6%,提示宫颈病变患者多因不良个人卫生习惯[12,13],或由于长期阴道分泌异常分泌物、异常白带及出血等容易打破阴道内菌群平衡,增加感染大肠杆菌的机会,并提高其他异常需氧菌的感染率。宫颈病变患者由于感染、出血等原因,血性或脓性阴道分泌物较为常见,两者异常需氧菌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不显著。因

5、此,临床上判定是否存在阴道异常菌群感染不能仅凭阴道血性或脓性分泌物。本研究还发现,随着阴道pH值的增高,乳酸杆菌的检出率逐渐下降,其他菌群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白带清洁度越严重,乳酸杆菌检出率越低,加德纳菌检出率则明显增加,其他菌群检出率差异不显著。这也与研究报道[14]pH值改变、乳酸杆菌减少、粪肠球菌增多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有关相一致。阴道酸度发生变化,可直接影响阴道乳酸杆菌的生长,同时也有利于其他细菌的繁殖,导致阴道宫颈病症的发生。6综上所述,宫颈病变无论是非恶性病变或恶性病变,均可影响阴道的微生态环境,造成阴道内乳酸杆菌的大量减少,异常需氧菌群增加。但宫颈非恶性病变与宫颈恶性病

6、变影响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机制是否一致尚未清楚,仍需进一步探讨。目前过度治疗及滥用抗生素致大量耐药菌群和二重感染的现象较为严重,迫使人们寻找更安全的抗感染物质,寻求生物内在防御机制成为一种趋势[15]。而微生态疗法正在引起医药工作者的重视,其着眼点是“促菌”,即促进生理性正常益生菌群的发育,通过生物拮抗,间接控制并消灭病原菌,调节微生态平衡。宫颈微生态领域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有极具价值的研究前景,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研究和利用宫颈微生态可治疗宫颈疾病,起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作用。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应用感染微生态学的理论,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菌群与宿主分子互作机制的

7、技术平台,以女性宫颈结构为主要“靶点”,以生殖系统菌群与宿主的分子应答机制为依据,深入研究微生态失衡在宫颈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为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诊断和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丰富和发展感染微生态理论体系。[参考文献][1]KennethMF,JohnHF,MichaelW.Newdevelopmentsinourunderstandingoftheaetiologyandpathologyofcervicalneoplasia[J]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