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doc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doc

ID:60729010

大小:148.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11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doc_第1页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doc_第2页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doc_第3页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doc_第4页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病学》复习资料1.整体上把握章节目录,明白大体教学计划。上篇:【第一章:以记忆为主;第二章: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第三章:全书构架重要组成,掌握不同温病致病规律;第四章:全书理论核心,精华;第五章:掌握,是学习诊断温病的工具;第六章:自习为主,对全书的方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七章:不讲】中篇:【第八章——第十一章:临床,考试重点;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串讲;第十四章——第十八章:自学为主。】下篇:拔高,深入第一章绪论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2.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战国时期至唐代是温病学的萌芽

2、阶段;宋金元时代是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明清时代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温病学的发展阶段。3.记忆部分:1)《内经》“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冬伤于寒,春必病温2)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导源于宋·郭雍《伤寒补亡论》。3)宋代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三因制宜。4)元末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热病不得混称伤寒”标志着温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4.刘河间:名完素。在外感热病方面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被后世作为“寒凉派”的鼻祖。

3、5.明清时代1)明末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瘟疫论》2)温病四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舌验齿”,“辩斑疹白pei”等温病独特诊断方法;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吴鞠通:《温病条辨》,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提出了一整套三焦分证的治则,治法和方剂。王孟英:《温热经纬》——是集温病学大成之作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1.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

4、.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二)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1起病急,传变快;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生变(变证:闭窍,动风,出血,厥脱)1.温病的分类(划分标准):根据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湿温、伏暑、暑湿。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感受时令病邪即时而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伏邪温病:感受外邪后未立即发病,邪伏体内经过一个以上季节后才发病

5、,初起即病发于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新感引动伏邪:发病初起既有里热见症,同时又兼有卫表见症。4.重点:太阳伤寒,太阳中风与温病初期的鉴别比较: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温病初期共有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症状——表证发热,恶寒(恶风)无汗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症状——肺系喘逆鼻鸣咳嗽症状——舌淡红,苔薄白淡红,苔薄白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症状——脉脉浮紧(数)脉浮缓(数)脉浮数病机风寒束表,卫气被遏,风寒外袭,卫气不固,风热外袭,营阴郁滞营阴失守肺卫郁热如何区别发热重,恶寒轻恶寒重,发热

6、轻身热痛,口微渴关键抓热象辨咽喉不红不红红肿痛辨舌不红不红舌边尖红辨尺肤不凉不凉热甚脉象浮紧而数浮缓而数脉浮不紧不缓(温病不紧不缓而动数)温病初起特征: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咽微痛;尺肤热,舌边红;脉浮数。5..温病与温疫:其概念区别就在于其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大小强弱,即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大流行的称为温疫,不传染或传染性小呈散在发生的则称温病。6.温毒概念:1)即指病名又指病因;2)作为病名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外感热病。它除了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

7、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1.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风热病邪:多发于冬春季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病变以肺为中心;2)损伤肺胃阴津;3)病情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暑热病邪: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发于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或暑热夹湿之病邪即时而发的温病称暑温。致病特点:1)发病可径犯阳明;2)易于耗气伤津;3)易致闭窍动风,易直中心肝;4)易夹湿邪、寒邪为患,郁阻气机。湿热病邪:多发于长夏季节(脾腻主湿存)。致病特点:1)起病较缓,

8、传变较慢,病势缠绵;2)病位以脾胃为中心:a发病途径:从口鼻而入;b同气相求:从病性上看都属于土;c从病因上看:太阴内伤生湿又感受湿热邪气而“内外合邪”;d病程中多拘留于脾胃,病机重心在中焦脾胃;e病程后期:多出现胃气不舒,脾气未醒。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为阴,热为阳→→A.湿温热伏——矛盾性(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