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61551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1
《从赛课看阅读教学几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赛课看阅读教学几个问题 2013年7月中旬,在贵州铜仁市举行了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首届年会。会上,各学段均举行了赛课活动,各省选手进行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全程听完了高中学段B组12节课,这些课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一线教师对“少教多学”理念的理解,对与会者有着非常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但有些课也留下了遗憾,暴露出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以引起实验区的老师对阅读教学中问题的关注,更好地用“少教多学”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问题一误读或浅读文本就阅读教学而言,文本的解读至关重要。尽管现在不
2、提倡老师讲深讲透,但不等于老师可以不读深、不读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本有着非常丰厚的内涵,解读的角度比较多。在生成性的课堂中,文本的解读也会随着课堂对话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地深入,如果执教者不能独立地对文本的价值、意义等做出准确深入的解读,对学生生成的解读也就无法做出判断与引导。7《汉家寨》的主题从表层上看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坚守”;再深入一点是汉家寨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形象——老人与小女孩,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的,汉家寨的自然与生存环境如此恶
3、劣与落后,汉家寨人的坚守是否有意义?可惜的是,这次赛课中执教这篇文章的老师却绕过了这个问题,只是把文章解读到了“坚守”这个概念化、抽象化的词语上,没有解读出汉家寨的地域文化象征意义与汉家寨人的个体象征意义。有一位老师在讲《陈情表》时,执教者用新闻报道中老人被遗弃的事件做导入,把文本的解读定位在“通过体会李密对祖母的孝心,来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悟文化精髓”。从这篇文章的背景上来看,作为蜀汉旧臣,李密《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陈情”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而保命的目的。这里的“情”的内涵就相当地复杂,既有表达祖孙相依为命的苦情、诏
4、书催逼而忠孝两难的难情,也有深感君恩的忠情。如此丰富的文本,只定位在“孝道”上,未免把文本给读薄了、读浅了。7《囚绿记》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讲述了作者与长青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命状况和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这样的文章,难免要结合背景来理解文本,但是不是全文所有的句子都要联系呢?比如一位学生把“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一句中“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理解为是“这是日本侵略者对民族自
5、尊心的伤害”,执教者对学生的这种理解持肯定的态度。从这个句子的前后语境来看,学生倒是受“知人论世”的影响,联系到了当时日本侵华的背景,做了错误的理解。“少教”的前提是教师要尊重文本,把文本读懂读透,不能照搬着教参或参考资料上的解读,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误读文本或浅读文本,学生的“多学”也只能是偏离。问题二演绎式的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鉴赏体味文本的过程,是充满着探究意昧的过程。在这次赛课中,有一类课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估且借用哲学中的“演绎”一词来概括这类教学的特点,即把对文本鉴赏的结论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6、且结论不超出规定范围的求证,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求证的过程。7一位老师在执教《春江花月夜》时,在导入后,就出示了教学目标“体味寥廓而宁静的纯美世界”,接下来让学生从意象、情感、手法三个角度来感受。诗歌之美是需要学生在反复地诵读,在对诗歌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体会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变成了学生寻找能够证明“纯美”这个结论的过程,而不是沉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体味,这很难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诗歌“纯美”的世界中的。还有一位老师在执教《短歌行》时,对诗歌的“意境美”与“用典美”也是以结论形式呈现出来的,整个的鉴赏过程就是让学生找诗句,说说如何表现了这些美的,
7、并不是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一点一点地体味出来的。新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学生自我探索、发现真理的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实践过程,是师生共存的精神生活过程。这种新型的课程观带来了教学方式很多变化,比如教学的内容由知识点走向问题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由直接的转为间接的,由肯定式的转为疑问式的,结果呈现的转为过程呈现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经常会出现多义性,这种结论先行的“演绎式”的教学设计在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思考划定在一个预设的范围之内,学生阅读活动不超出这个圈圈,剥夺了学生对阅读结果的探究过程,将品味、鉴赏、思辨等活动变成了简单地
8、求证观点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独特的体验也往往得不到尊重。有一位浙7江的老师在执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来推断当时苏轼的人生状态,然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