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

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

ID:6059102

大小:91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1-01

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_第1页
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_第2页
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_第3页
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_第4页
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号:201210120108姓名:刘胜军专业:2012级新闻学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摘要:地域作为一定空间、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具有其独特而复杂的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在冗长的历史中,地域以其特有的发展方式随社会变迁而有所改动,却不失本真。夏、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分封制制度创立以及古代传播方式的逐渐发展催生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地域观念,这种对家乡、宗族的归属感由社会历史发展中经济、政治、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心理和传播媒介等多方元素共同孕育,并随各元素发展变化而产生形态变化。关键词:地域观念哲学心理传播在早期的中国社会生产力背景下,依据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

2、济基础,古代王朝建立了适应其所在时代发展的政治体制-----宗法制。宗法制由夏建立,发展于商朝,完善于周,其宗族组织与国家组织相结合,以王族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的方式适用于封建王朝的政治控制,对其后2000年内的国家政治形成主导式引领作用。鉴于古代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但政治统治力有限,王室权力的覆盖面不足的缺陷,以宗法制为模版的政治体制需要建立在分封的基础上,将疆域划分为若干势力范围由封地贵族、官僚管理和负责,而中央仅需要加强对分管封主的控制即可巩固国家政权,以此为模式至今的省市、直辖市划分分管依旧活跃在历史时空中。在长期的分管下,各地区由于本身自然、经济的

3、基础差异以及分管封主的管理形成不同的发展态势,经济形式出现不同的外延与内涵,并在其差异性经济基础上形成风格迥异的区域文化,长此以往,在古代地区交流媒介极度匮乏的限制条件下,地域差异发生了静态特性形式的变异以及动态特性或作用的变异,其相互之间的地域差异性由经济、文化到意识和价值追求理念逐层加深,最终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域观念。以两汉时期为例,“汉承秦制”,在户籍制度方面,也同样表现出来。《史记·萧相国世家》谓“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由此可见,在西汉政权建立之前,就已作好继承秦的户口版籍的准备,及西汉政权正式建立,

4、萧何又在秦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户律》。户籍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家”这一概念,而随后划分州郡行政区域实行与秦相比更为细致的地域分管,使当时文人政客的诉求多在州郡这一层面上流动,家庭与州郡的并行和从属,使两汉开始的民众萌生了“家乡”这一影响深远的地域观念,漂泊异乡的旅客,“寿终之期必归乡下葬,而在世之人如欲迁徙户籍,必请官吏查实明理。”据汉文记载,“其州郡往来不紧,见同乡者常泪下。”证明当时古人对于地域的归属感和于地域文化的认同已有雏形。观望历史进程,可见地域观念的产生根源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运作,又随时空中不断变化发展的政治文化呈螺旋式外延。而在社会

5、转型的当代,地域观念的维度展现则需要更为细致和宽阔的坐标系来实现。一、地域观念的社会学及哲学根源“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着自然界,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如马克思所言,群体的产生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地域观念作为一种群体观念其产生根源与群体观念有着一般共通的特性。社会群体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合群而居,以群体形式生产和生活。群体作为人与社会体系的链接对个人和社会体系都有

6、着重要意义与作用,个体的人只有通过群体才能被纳入到社会的体系之中。荀子在其《荀子.王制篇》笔述人之异于禽兽之处所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同样在古西方大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也明确提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存在物,不能再社会中生存的东西或因为自足而无此需要的东西,就不是城邦的一部分,它要么是个禽兽,要么是个神。”由此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为什么人类自产生之日就合群而居,也就是说群体观念产生的基础是什么,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认为,群体观念的形成和存在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合理地、自觉地了解自我的群体利益(2)否定或者抗拒另一群体

7、的利益(3)准备用集体的手段达成本群体利益在社会学领域,一般从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社会成员个体需要群体组织来保障自身生命安全与生活安定,这种物质生活的依赖形成了个体与群体间的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在个体成员的精神需求方面,群体有着不可取代的场所作用,作为社会互动的主要场所,群体通过相互交流形成的情感网络是社会成员个体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体成员并入社会体系的必经之路。第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产物,而群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社会群体因其与社会体系内的群外体系相比独具的特征,如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持续

8、的社会互动,共同的行为规范等诱导个体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